“外滩教育论坛”热议:科学与艺术为何会在山顶“汇合”

2020-11-30 16:38:24 作者: “外滩教育论

图说:外滩教育论坛高校美育专场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四位“隔行如隔山”的专家,昨天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齐聚一堂。他们从新民晚报社总编辑马笑虹、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陈克宏手里,接过了“外滩教育论坛嘉宾”证书,并在高校美育专场上热议同一个话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如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展。

上海交大副校长王伟明在致词中表示,今天的交大人将美育引入思政实践,以美育丰富课程体系和校园生活,让科学与艺术之美浸润校园,化育人心。市教委主任王平在讲话中说,借助外滩教育论坛的平台,大家一起来谋划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市高校的广大师生和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战略地位。学校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直播回看二维码

艺术之美 人文力量

杨秉辉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肝癌学专家,但他握画笔也是专业水准。“我从小爱绘画,高中毕业时本想考美院的,大概也能考取吧。后来我虽然学了医,但直到现在仍经常在业余时间画上几笔。我用钢笔速写,再用墨水泼墨,我将它命名为‘钢笔水墨画’。”杨秉辉说,他还独创性地将医学普及知识写成小说,《财务科长范得“痔”》《祺东的黄兴家医生》相继问世,都是将治病和康复原理、过程,化成了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他还经常把病因和治疗画成漫画,让患者一看就能明白。

“医学起源于对人的关怀,所以,医学有着很强的人文性。”杨秉辉说,医生之美表现在形象要美,不能邋里邋遢;语言也要美,虽然大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是不太可能彻底治愈的,但也不能直愣愣地对病人说出“开刀呀”“不开刀还有啥办法”之类的话。医生的职责是看病,但也要多一些艺术修养,不能只看“病”却看不到“病人”,因为医生的工作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艺术之美能够为医学提供强大的人文力量。

图说:杨秉辉

“美”的课程 “美”的实践

要让美育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就要首先打通美育的路径。

作为一位曾经的“理工男”、现在的音乐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徐旭说,用函数或许很难描述人生与社会的跌宕起伏,但是,用音乐就可以。科学与艺术在山底分手,却在山顶汇合了。上音首任校长蔡元培就是我国最早的美育倡导者与践行者。这些年,上音加强音乐思政课与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努力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复排并创新打造的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而且,《长征组歌》也将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演,以多元方式开展“艺术实践思政”。

图说:徐旭

这几年,原创话剧《钱学森》成了上海交大的保留剧目,也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丁晓萍说,交大人牢记钱学森的话,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能开拓科学创新思维。上海交大主要通过“两个课堂”扎实推进美育。第一课堂美育课程建设,全校公共文学艺术课程多达60余门,学生覆盖面达85%以上。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营造,主要是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艺术教育中心这两大平台,分别有二十年的历史。上海交大在美育教育中涌现出了一批优质课程:《交响音乐鉴赏》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民族音乐鉴赏》《中西乐理及其运用》等列入了通识核心类课程,此外还有诸多音乐学辅修课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