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搬”来上海了,开创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展览先河

2020-12-27 18:40:03 作者: 云冈石窟“搬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十二月27日报导:近来云冈石窟“搬”来上海了。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明、我国少量民族文明和华夏文明、释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交融的一座文明艺术宝库。因为石窟与造像是不行移动文物,平常想要欣赏得去到山西大同。近年来跟着恢复技能的前进,石窟得以“移动”。此次来沪,创始了不行移动文物异地展览的先河。

展览“大美之颂·云冈石窟 —— 千年回忆与对话”在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带来了120件云冈文物和恢复窟(第12窟),一起展览还出现10位我国今世艺术家的著作,构建今世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话。

用数字技能1:1恢复石窟

云冈石窟第12窟为廊柱式殿堂窟,俗称“音乐窟”,归于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中期工程,以其恢宏绚丽的伎乐雕琢、华美浪漫的艺术气氛著称于世。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室,前室北壁上方的天宫乐伎天手持各民族乐器,宛如一支“交响乐团”,有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琵琶、筚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觜笛、埙……不只集中反映了北魏宫殿乐队的时代风貌,仍是研讨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宝贵材料。

据云冈石窟研讨院院长张焯介绍,第12窟恢复窟是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讨院协作完结的国内首个1:1可拆卸3D打印数字化石窟。因为体积巨大,且颜色特别丰厚,导致扫描、测绘和建立的难度极高。历时6年,拍照55680张相片,颜色复原度到达95%以上。

多年来,云冈石窟研讨院一向想要把云冈文明“搬”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石窟的壮美风貌。但是,石窟与造像都是不行移动文物,尽管千呼万唤,却难以真实走出去。张焯说,经过3D打印等数字化手法出现,能够让不行移动的石窟寺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有满足精密的数据保存并传承,注定消失的石窟将得到跨过时刻和空间的永生。

此外,新媒体艺术家冯楚宸还用科技手法添加传统文明的趣味性,为其打造了多媒体互动设备,将石窟内熟睡千年的十四乐伎“唤醒”,他们身着幻彩络腋,手持古乐器与观众互动,演奏一场跨时空跨地域的时髦视听盛宴。

120件云冈文物与20件今世艺术磕碰

除了“第12窟”,展览还带来了120件云冈珍品文物。分为:石雕造像、陶塑、金铜造像、碑文、修建构件、用具、墓葬文物等七类,配以图文解说,展示北魏历史文明、生活艺术内容。

展厅中,一枚圆锥体的黑釉陶器引起了咱们的猎奇。本来这是镶嵌在大佛眼眶中的一颗眼球。文物的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上世纪30年代初,一位研讨我国艺术的美国青年史克门在大同购得这颗眼球。半个世纪后,已从闻名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馆长职位上退休的史克门将这枚眼球交给来访的王世襄先生,托他带回我国,交还给云冈石窟文保部分。这也是迄今为止仅有一件回归云冈的丢失海外文物。

还有一方灰色,纵30厘米、横29厘米、厚6厘米的刻石也十分宝贵,这是1956年云冈石窟保养地点修整第20窟窟前早年坍塌的乱石场所时开掘出土的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刻石,这也是云冈石窟现在发现的仅有单体石刻造像铭文。相似中晚期造像题记,在云冈并不稀有,比方昙曜五窟内壁中下部的许多造像龛都是大像完结后连续添补的。值得注意的是,《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并非洞窟原刻,而是另于他处刻好后镶嵌于此。能够说,这是北魏景明年间重修第20窟的重要证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