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阳镇向南下行,过烂栱桥河两公里,就到了明阳镇所辖的高店子社区。据当地知情者董姓老人介绍,得知“高店子”名称的来历。
清朝末期,当地绅家董成兆,在张家山西端与印合山东头相连的垭口,米仓古道的必经之地(解放初巴中通成都的第一条公路从那里穿过)靠印合山一旁,修建了几间木质穿斗、小青瓦平房客栈(俗称幺店子),由于客栈低矮,又傍山脚,不显眼,不被人们注意,加上夏季缺少休息纳凉之处等原因,生意很清淡。
为招揽生意,留住过客,董家便在垭口大路上建了一座形似关隘的三层牌楼,属木质穿斗结构,青瓦屋面板壁房,横跨大路。一楼,大路南北两边各一间长约16尺,宽约12尺,高约10尺的长方形大屋,中间是宽9尺的大路通道。二楼是一间长16尺,宽、高与一楼相同的长方形大厅,横跨通道坐落在一楼上,二楼前后抬梁中间书写着“幺店子”招牌。三楼是一间缩建在二楼上的小屋。小屋四周的木板走廊全是高4尺的弯木靠背,木坐板栏杆,供人们休息、瞭望远近风光及更夫守夜报时用。二楼大厅是休息、聊天、喝茶、纳凉场所。一楼通道南边房屋用于接待客人,寄存物件。北边一间售卖烟、酒、副食、绳索、草鞋等杂货。中间通道两侧置有固定哨櫈供行人、背哥歇担、靠背、小憩、喝水纳凉、整装。
整座木楼从上到下的外表部分,全用明油(桐籽油熬制的)涂刷,在阳光、月亮的照射下,高大的楼房一派金黄,夺目耀眼,方园数里都能看见。随着房屋环境的改变,住店客人的增多,生意逐日兴旺,渐渐地人们因高楼的名气便把“幺店子”叫成“高店子”了。高店子牌楼于解放初修建巴仪公路时拆除,而高店子的称谓仍在沿用,那里的行政村就是用“高店子”冠名。高店子社区当前已建设成为巴中市新农村聚居示范点,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董家自幺店子牌楼建起以后,来往过客到此歇脚留宿的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董家随之兴旺起来。一年仲夏的一天午饭后,董成兆躺在堂屋凉床上小憩,朦胧中看见离他家一里开外的印合山黄连树垭,一群背哥、挑夫在树下靠背、落担歇气,一个个都不停地用手擦着汗水,大张着干得起皱的血红的嘴围着他要水喝。他一惊醒,梦中之事不停的在脑海中显现,随后他连续数日到黄连树垭察看,确实每天路过那里的客人都要在树下歇脚,垭口四周全是红土干梁、无池无井,找不到水润口解渴。他想梦中之事是神人提醒自己,富了不要忘做善事,此乃天意。
从那时起便安排他家佃户,每天烧茶送水至黄连树垭,无偿供背哥、挑夫、行人饮用,同时整修了哨台、石墩,其费用每年在佃户应交的佃租中抵扣。日久天长人们把“黄连树垭”改叫“舍茶垭”,以此答谢做善事的人,至今垭口墩台尚存。董成兆后又出钱把离高店子三里的“鼓儿垭”(花丛茶坝赶恩阳场的必经之地)近百米陡坡改建成了石梯路,深得行人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