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媒体人、策展人朱小钧发表演讲
媒体人、策展人朱小钧在题为《小趋势——如何通过征兆感知变化》的演讲中,以他特有的对大众传媒的敏感与长期实践的经验,提炼出与“大趋势”相对概念的一种非共识,即“小趋势”,并指出“非共识最终藏着可以颠覆我们未来生活的关键变量,而对于策展来说,小趋势可能会造就一种新的策展模式。”而发现“小趋势”的方式是采用“微观体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年轻人;二是跨过原有的价值判断理解反常的事物。
他以自己的策展和媒体实践经验,梳理出三点反思与做法:第一,建立“微观体感”,关注年轻人和关注反常事物所代表的变化。第二,小趋势是否带来新的社会分工。第三,小趋势往往依托于大的协同网络,顺着这张网还可以发现其他更重要的小趋势,既要看到大趋势的方向,也能够看到小趋势的变化,这样会使得我们更为机敏,能够在策展和媒体实践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图|艺术家、策展人,KADIST中国项目总监沈瑞筠发表演讲
沈瑞筠作为一名艺术家和策展人,长期关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策展中的实践转化。她的演讲以《一体化还是多样化;分还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提示以及在策展中的体现》为题,以最新的策展案例“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为例,探讨以“人”出发的展览体验的营造,同时回应全球与本土的问题。她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不是孤岛,我们必须以联系的眼光、整体的格局来看到我们的发展,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如果全球变成一个大公司,每个区域都是它的零部件的话,每个部件出了问题,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多中心、多样化、差异化的连接才是更健康的方式。
世界万物本来就是各不相同,我们不需要人为地使它一样,沟通和连接才是我们最需要努力的地方。全球与本土也是一个共建关系,着眼于具体的时空问题,不给自己设一个限制,不执着于定义和说法,也许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出路。
图|策展人、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发表演讲
赵蓉是设计互联的副馆长,也是一名策展人,致力于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研究。她在演讲中以设计互联的策展实践与经验出发,做了题为《来到此时此地》的演讲。她以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 的策划及展览中的设计作品等具体案例,提出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不同地方和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全球自由运转的时代,如何实现关怀等问题。
赵蓉指出,策划每个展览的过程,都体现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文化与历史,个体与群体,与创新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能做的是要传达这些观点,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传递出去。
图|策展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雷宛萤发表演讲
策展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雷宛萤的演讲以《西方游客与康熙南巡——在非历史和非地缘政治的视界里做一场展览》为题。她从木木美术馆的展览与收藏理念谈起,用“僧侣与艺术”“大卫·霍克尼 大水花”两个展览,分别带入西方游客与本土观众两个视角,来探讨如何在策展中超越历史和地缘政治的限制。
她提出,展览不应该将世界分成“真实的本质领域”和“再现领域”这两个领域。将自己的策展理念归结为一种“非历史”的方法,并提醒自己摆脱自我东方主义的陈旧语境,打破世界图像的展览秩序。最后,她总结说离开对消费的、旅游的历史和现代遗产行业的讨论,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加以解决,观众和游客被过多摆在客体的位置,所以当我们赋予他们更多主体性之后,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