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复原古箜篌

2020-12-03 08:39:35 作者: 工匠精神复原

黄祎琦和许碧兰 吴进 摄

被誉为中国复原可演奏古竖箜篌第一人的黄祎琦,和73岁的妻子许碧兰来到广东中山,带来了61件乐器,其中43件箜篌。夫妻二人从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到中山,在中山三乡开了一间箜篌匠资料馆。

黄祎琦1939年出生于香港。上学时就喜欢数学和乐器。夫妻俩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弹琴是兴趣。他们义务自愿加入当时华南影联乐团的演出;之后,黄祎琦到当时的香港中乐团兼职。到了1984年,夫妻二人用积蓄开了一间琴行,全职教琴。黄祎琦教琵琶,许碧兰教古筝。与此同时,黄祎琦想方设法在琴行开辟一块小地方,作为古乐器的研究工作室,他开始自制乐器。当时在香港找木材是个难题,制作古筝找不到梧桐木,他就选择杉木,到棺材铺花不菲的价格,买一个棺材盖用做古筝的琴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祎琦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出席一个音乐会,邻座的正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得知黄祎琦对古乐器有研究,曹正希望他能尽力探讨和研究古代箜篌。回到北京后,曹正给黄祎琦寄来著作《话说箜篌》 ,书中介绍了我国箜篌的历史以及现代箜篌发展和制造的过程,并提到他对古代箜篌失传的惋惜。这对黄祎琦触动颇深,他由此与箜篌结缘。

当时手头没有古代箜篌的资料,黄祎琦便以竖琴为研制的对象,竖琴也成为他想象中的古代箜篌。直到1998年10月底,亚洲艺术节在香港举办,日本艺术家带来了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箜篌残件的数据,黄祎琦通过对日本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算出原箜篌的数据。但由于香港缺乏研制场所和原材料,复原工作依然无从入手。

2007年,夫妻俩决定卖掉香港物业,一起移居广州南沙,正式开始古代箜篌复原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和试制, 2011年11月,黄袆琦成功复原两台古竖箜篌,并命名为“盛世箜篌” ,成为重塑可演奏用(唐)箜篌中国第一人,这时他已73岁。

黄袆琦说,复原出第一台古箜篌只是一个开始,就如同小学毕业了,跟着是中学、大学等等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复原一台古箜篌困难重重,黄祎琦纯手作:设计绘图、木工、组装、修饰、上漆、描花、上配件、调弦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一气呵成,而是要分数段分步骤进行;弦的拉力稍不对就会断弦,反复试音调音,工时不少于6至10个月的时间。同时,关于古箜篌的资料非常少,仅仅是一个古箜篌大小的问题,黄祎琦就经过多番研究撰写了《探索唐箜篌》一文,用残件尚存的数据去分析和推算古箜篌的大小。

1996年,新疆出土的箜篌是实物的例证,这是2800年前的遗物。2015年,黄祎琦接受新疆库尔勒博物馆的委托,制作3台出土箜篌,并被博物馆永久收藏;2018年受到郑州大学音乐考古学院的委托,他再次复现了8台新疆出土箜篌,为中国音乐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目前,黄祎琦制作的古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出土箜篌,都是根据壁画和半实物制成的。

在手工制作之外,黄祎琦还在学术上和理论上下了不少功夫。近年来,他分别到不同大学参加学术论坛。夫妻俩还尽力推广古箜篌,参加全国各地的乐器展览。从2011年起,夫妻二人带着古箜篌跑过很多地方,广东、广西、沈阳、北京、上海、成都等,还登上了央视《国家宝藏》介绍推广古箜篌。

黄祎琦祖籍中山,落叶归根是他选择定居中山最主要的原因。夫妻俩又卖掉了南沙的物业,在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到中山三乡定居,并开设箜篌匠资料馆,在今年8月28日开始对外开放。资料馆不远处另外租了一间工作室,用于黄祎琦手工制作箜篌。

在复原古箜篌的过程中,黄祎琦负责在工作室研发和手作,许碧兰则协助他做配弦、调弦、弹奏、设计彩绘等,并负责很多外联和日常运行工作,包括选址租工作室等。很多时候,黄祎琦在工作室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大汗淋漓。

夫妻俩来到中山,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箜篌匠资料馆开馆当日,丘树宏表示,黄祎琦老师是“国宝” ,把几千年的文化复原出来,非常感谢黄祎琦和许碧兰两位老师的业务精神和对国宝文化传承的精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