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盗,世界上最憋屈的海盗,其实他们想做好人,无奈转行太难

2020-11-16 10:30:52 作者: 中国海盗,世

我们印象中的海盗,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北欧海盗,他们给人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可能是《加勒比海盗》里那个神经兮兮的杰克船长,他集狡黠、冒险、坚韧等品质于一身;或者是日本漫画《海贼王》里路飞和小伙伴们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冒险。

唯独,在我们的印象中,没有中国海盗的身影,甚至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国有海盗吗?

其实,中国早在东晋时就已经出现了海盗,到了明朝后期后,因为国家严厉的海禁政策,海盗才呈现集团化规模化的趋势。

而中国海盗和欧洲海盗相比,无论在形象还是追求上都相差很大。

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欧洲海盗背后有国家的支持,他们和国家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海盗需要国家承认其活动合法化,而国家也需要海盗去海外探险新世界,有时候海盗获得的财宝甚至要按比例与国王分成。

而中国海盗却始终得不到政府的承认。

再从劫掠对象上来说。人家欧洲海盗都是去抢劫别的国家的商船,而中国海盗从明朝开始都是与倭寇相勾结抢劫自己人,把沿海的几个城市搞得乌烟瘴气。

所以他们遭到了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你祸祸别的国家我们管不着,但你不能在中国的领土上带着日本人捣乱,这不叫引狼入室吗?

在元朝时,有位叫做卢世荣的大臣曾提出过互利共赢的政策,希望政府可以让民间组织出海贸易,获利所得和政府三七开,政府得七成盈利。

这个提案其实和西方国家采用的海盗政策很像,按说也挺合理的,但这事却遭到皇帝和大臣的一致反对,卢世荣甚至被视为奸臣。

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根本不差钱,压根瞧不上出海贸易那点蝇头小利,朝廷真正期望的,是要平息海域骚动,从而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

中国海盗,从一开始和政府就处于地位不对等的状态。

为了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朝廷往往会高举“招安”大旗,这如同挂在钓钩上的鱼饵,吸引那些海盗们自投罗网。

如果招安这事被杰克船长遇到,他很大程度上会耸耸肩然后潇洒转身离去,但中国的海盗们却会捻着胡须认真思考,在揪掉几根胡子之后很多人会选择接受政府招安。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本来从事着挺有前途的造反事业,偏偏看不透形式,妄想改身份去当国家公务员,结果在接受了政府的招安后,被各个击破纷纷丧命。

海盗们也是如此,就算没啥文化,估计听说书的也听到过这一段,为什么他们不顾前人失败的经验,争先恐后地向着政府靠近最后被一网打尽呢?

原因在于大多中国海盗的本性还是想当个良民,中国人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认为当官发财才是正统,其他全是旁门左道。

这些海盗们大多都是沿海农民出身,因为明朝政府实行严厉的“片板不许下海”政策,他们没了活路只能铤而走险。

等到靠做海盗发家致富后,他们自信心暴增,希望可以接受招安后谋得一官半职,然后对政府施加影响力,让政府放开海禁,这样天下太平,再也没有中国海盗这个职业了,完美!

事实证明他们简直太天真了。第一代海盗王王直的下场

王直可以被称为“中国海盗王”了,一开始就是小商贩出身,后来迫于生计趁着明朝海禁松弛之际走私商品贩卖到日本、泰国等地,仅仅五六年时间他就获取了巨额利润。

其实他一开始也没想当海盗,就想偷偷做点海外贸易,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的崛起引发了明朝政府极大的关注,在政府的围剿之下王直选择了武装对抗的道路。

要说王直海盗做得那是相当成功,他从葡萄牙走私军火,在日本建立了根据地,还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宋国”,过了把皇帝瘾。就连日本当时最著名的岛津、织田家族的人,见到王直都得恭恭敬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