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就想听这个响!抹不去的儿时记忆:玉溪街头“铁葫芦”炸包谷泡

2020-12-03 19:17:13 作者: “砰!”就想

传统的修鞋匠、修车师傅、炸米花等老手艺人,正在渐渐消失在钢筋混凝土堆砌成的城市里。近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访了一位仍然坚守在玉溪街头的老手艺人,他叫李国文,今年60岁,是玉溪北城梅园人,20年来,他只做一件事——用“铁葫芦”炸包谷泡儿。

老手艺炸米花,路边最吸引人的小摊

“砰”一声巨响后,一股热气从一个黝黑的“铁葫芦”窜了出来,白白胖胖的米花哗啦啦地从“铁葫芦”口弹射到一只长长的黑色口袋里,米香味从口袋的缝隙中弥漫开来......这时,李国文将“铁葫芦”收到一旁,开始打扫“战场”,将这些“战利品”装到麻袋里。很快,麻袋就被装得满满的,他再将这些米花一一用塑料袋打包,放在他的爆米花摊上售卖。“一炮可以炸3公斤米,最多不能超过4公斤,分装的一袋有7两,可以卖到6块钱。”李国文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买卖时,手里一直在忙活着。

李国文的爆米花摊,在玉溪市红塔区聂耳路和女人街的交叉路口,这里是玉溪城区的核心地段,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虽然摊位就地而设,十分简陋,但丝毫不影响它的人气。不少人路过李国文的地摊,都会围观这门老手艺,当听到“砰”的巨响后,又惊又喜,脸上乐开了花。

李国文对他的老手艺被围观、拍照已经习以为常。他告诉记者,路过的很多人都有兴趣,特别是年轻人。“不仅路人围观,还有老师带着小学生来看我炸米花,他们要写作文找素材。”说起被围观的经历,李国文滔滔不绝,笑得合不拢嘴。

“这门手艺是老古董了,现在很少能见到。”交谈中,李国文说,正是这门不常见到的老手艺,吸引了不少客户前来围观、购买。

逢年过节最热闹,一天有30多“响”

很多80后的记忆里,都有一段和爆米花相关的记忆。那时,只要村里来了炸包谷泡儿的师傅,村里的娃儿,不论在干嘛,都会立刻跑到家里拿上米和包谷,屁颠屁颠地去排队,等待的过程,口水馋得直往肚里流。如今,即便在农村,也很少能见到这门技术了。

分装完米花后,一位客人拿着包谷找李国文加工成包谷泡儿。李国文拿起热气还未散去的黑色“铁葫芦”,装入包谷,拧紧阀门,然后将“铁葫芦”再次放在柴火炉上,一手摇着“铁葫芦“,一手拉着风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炸米花。每天,他都要重复七八次这样的操作,逢年过节时一天会增加到30多炮。

在李国文的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中期,玉溪就有用这“铁葫芦”炸爆米花的手艺,那时这一技术还是个稀罕物,只在春和一带有人会这门技术,慢慢地,这一技术就流传开了。20多年前,李国文生活的村里,只要来了炸包谷泡的,他5岁的女儿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排队等着。于是,李国文便到昆明买了一个爆米花机,按照说明书给娃娃炸米花解馋。随后,李国文索性拉起炸爆米花的机器,走街串巷以此谋生。后来,他将摊位定在女人街口,一是方便客人寻找,另一方面是他不再年轻,不能拖着工具到处走了。

老手艺也有创新,炸银杏、板栗样样精通

手艺人靠的就是岁月的打磨,李国文的手艺,随着时光流逝也越发娴熟。这种“铁葫芦”炸包谷泡儿,最吸引人的是那一声清脆的巨响后,随之蹦出的米花。这巨响,吸引人,但也够吓人的。为了安全,李国文每次炸爆米花前,都要对气压表进行检查,除了检查气压表,对爆米花机的特性也要了如指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