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哨兵”守护一方百姓安宁

2020-12-05 05:19:46 作者: “数字哨兵”

◎洪曙光 胡明兵/文

10月28日,对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汪家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胡本银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胡本银乔迁新居,他边招呼着客人边对记者说:“感谢政府,不仅救了我们的命,还帮我们建了新家。”

三口镇镇长吴向阳介绍,胡本银和妻子此前居住在离新房300米外的山坡旁,老房子30多年前建成,年久失修,被列入镇、村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今年7月6日凌晨,当地暴雨如注,胡本银的房子被滑坡山体掩埋,大量泥土倾泻下来压在他卧室的位置,但老两口早已被村里转移安置。“这要特别感谢地灾实时定向预警系统,给镇、村及时转移受威胁村民争取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将群众因地灾受到的生命财产损失几率大大降低。”

胡本银在新居门前接受记者采访

预警精细,到乡镇10分钟1次

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灾定向预警是该市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系统,也是人民群众的地质“数字哨兵”,能够快速精准地发布地灾预警信息。

记者了解到,2018年初,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市气象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黄山市小气候频发、短时强降雨无明显规律可循的气象特点和地灾发生规律,研发实时定向预警模型。当年5月,试行地灾精细化预警模式,将预警单元精细到乡镇,网格宽度约10公里,预警周期缩到每小时,实现了实时定向预警的起步。

胡本银站在老宅基地上仍然惊魂未定

为提高预警精准度,2019年3月,该局进一步优化了实时定向预警逻辑结构模型,并委托安徽省气象局合作单位合肥置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编程,5月建成现行系统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实时监控全市现有的186个雨量站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装在重点地灾隐患点上的53个雨量站信息,自动抓取并计算72小时雨量。当降雨量经过预警模型计算达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给区县、乡镇和重要地灾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站站长侯捷告诉记者,雨量计算通过一个数学模型实现。这个数学模型依据过去15年1300多起地灾发生时的降雨量规律,对黄山市101个乡镇每个乡镇设定4个阈值,分别对应红、橙、黄、蓝4种预警。

同时,该系统还开发了微信公众号,绑定了黄山市防灾工作人员微信。设有现场定位签到功能,强降雨期间,对隐患点监测巡查实行坐标打卡制度,保证了监测员到达监测点现场巡查。同时,增加了灾险情上报功能,赋予乡镇干部和自然资源系统干部权限,快速上报灾险情。汛期,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小区域、精细化预警,及时提醒防灾工作人员按要求强化防范,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灾造成的损失。实时定向预警等级经系统计算生成后,由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站会商审批,通过电话、传真、短信和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此外,利用气象专网优势,实时更新雨情相关信息,使预警频率达到了10分钟1次预警目标。

提速增效,减少防灾成本

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徐东海介绍,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首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黄山市地形复杂,小气候频发,短时强降雨无明显规律可循,气象部门雨量预测与隐患点上实际降雨量有所出入。实时定向预警系统投入运行后,实现了自动抓取雨量,自动根据预警模型计算预警等级,基本实现了自动发布预警信息。以前需要3~4名值班人员,现在只需1~2名值班人员即可满足工作需要,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大大减少了防灾成本。过去,黄山市只依靠以区县为预报单元的气象风险预警模式,无法精细到具体乡镇开展预警,使得强降雨区域无法追踪。每次发布气象风险预警时,各区县要对辖区所有地质灾害危险区部署防灾工作,转移人员众多,乡镇工作人员缺乏、转移成本较大、安置场所不足等问题难以解决。通过开展实时定向预警,与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双轨并行,作为气象风险预警的延伸和精细化提升,通过实时获取降雨信息,及时发现局地降雨区域,有的放矢,有效避免了“一刀切”式预警,为相关乡镇集中有限防灾力量,开展监测巡查、临灾避险转移和抢险救灾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