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业困难户”到“就业领路人”,公益岗位撑起家庭幸福

2020-12-06 15:55:59 作者: 从“失业困难

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闫文敬一家三口已经一起出了家门。看着儿子坐上公交车,两口子骑上自己的电动车,汇入早高峰的通勤车流中……今年58岁的闫文敬是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横七条路第二社区居委会的一名协管员,能够忙碌地去上班在闫文敬看来是“最美好的时刻”。而能够享受这样的美好,得益于街道稳保就业,一个公益性岗位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此前闫文敬经营着一家电子产品实体店,但是由于电商冲击和租金上涨,小店在2016年倒闭了。闫文敬又尝试过开饭馆,却把积蓄赔了进去。到了2019年年初,闫文敬和爱人已经失业近三年了,孩子又上了初中,家里经济特别紧张,想找个稳定工作,却因为年龄太大屡屡碰壁,只能到处打零工。

“开始还抱着希望,后来一直找不到工作,完全绝望了,家里每天的气氛都很压抑。”回忆起那段灰暗的日子,闫文敬说。

正当一家人走投无路时,东铁匠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展辖区就业困难群体登记调查和就业援助工作,闫文敬的名字上了台账。工作人员帮助他办理了失业登记,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为他办理失业金申领,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多次给他推荐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公开招聘信息,鼓励他报名参加考试。

“闫师傅是年满50周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同时又是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群体,属于我们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经过多次接触,发现他为人踏实,有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强,而且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全能够胜任社区工作。事实证明,这次双向互选是成功的。”东铁匠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温悦宏见证了闫文敬的职业成长全过程。2019年3月底,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闫文敬正式入职横七条路第二社区,成为一名公益劳动协管员,负责社区一老一小参保、退休人员档案管理、“40、50”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等工作。后来他46岁的爱人王长云也通过公益就业走上了协管员岗位,扎根在木樨园第一社区服务居民。

有了稳定工作,两口子也有了时间和心思陪伴孩子学习,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的工资、缴纳的社会保险,让闫文敬心里格外有底气。为孩子添几件冬衣、报个备战中考的补习班,也不再捉襟见肘。

这种平凡但温馨的生活,让闫文敬倍感珍惜,亲身经历过失业的痛苦,也有成功再就业的经验,闫文敬在协管员的岗位上迅速找到了“感觉”,完成了从“失业困难户”到“就业领路人”的角色转变,不断地帮助更多失业、无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虽然担任协管员仅一年多,可是闫文敬已经总结出一套提高人岗匹配度、提升就业稳定性的经验。辖区企业请他帮忙寻找能胜任门卫的人选,他推荐品质好、能吃苦、身体好的退休人员面试,双方都很满意;少言寡语的大龄女青年找不到工作,他推荐了超市理货员的岗位,正好合适;疫情期间一位大姐失业,他把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招聘信息转发过去,很快面试成功……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他创建了“灵活就业签到”微信群,定期提醒辖区居民进行保险补贴签到,既免去了居民来回跑腿的麻烦,又保证了签到率;为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他和几十名有求职需求的居民在微信上建立联系并时常交流,谁有财会经验,谁擅长使用电脑,谁可以接受夜班,他了然于心,一旦发现合适的岗位,他第一时间推送给有需求、能胜任的求职者。

闫文敬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疫情期间,他跟着大家伙儿一块没日没夜地值守巡逻;垃圾分类宣传值桶,也总能见着他忙碌的身影;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他又主动分担起整理台账的工作。闫文敬说:“这份工作让我们家有了奔头,我也要尽心尽力,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记者从东铁匠营街道获悉,近年来街道一直将“保居民就业”和“保基本民生”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重要作用,仅今年就有14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实现兜底安置,让每一个公益性岗位作用最大化,让就业扶贫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困难群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