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新书《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本周上市
在AK47的枪口下 刘骁骞走进毒窟
2014年巴西世界杯前夕,为了展现赛事举办前里约的毒品、枪支、治安等改善情况,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于当年5月1日到3日播出了《走进“上帝之城”》。片中,央视记者刘骁骞深入圣保罗贫民窟毒品交易的最深处,介绍着毒贩们如何分工装袋可卡因。
然而,这并不是刘骁骞第一次“以身犯险”。在九年的巴西驻外采访中,刘骁骞走访了亚马孙雨林深处的缉毒重镇,跟随警察在西南腹地拦截运毒的车辆,暗访乌拉圭与巴西边境的走私枪支黑市,采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贩毒集团,拍摄拉美“银三角”的可卡因制作工序。他和摄像沿着毒品、枪支在巴西的足迹,试图拼凑出完整的贩毒链条。根据这段经历撰写的图书《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本周正式上市。
职业起点 社会话题与巴西“愤青”
刘骁骞第一次去巴西是 2007 年,那时他还是中国传媒大学葡萄牙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去巴西参加为期一年的交换生项目。再回巴西则是担任央视驻巴西记者,从 2011 年一直工作到 2019 年3月份,前后加起来,他在巴西生活了将近九年。
巴西是个采访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度,狂欢节、足球、社会热点为记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选题。一开始,刘骁骞就盯上了社会话题。他发现圣保罗这座南半球最大的城市有个独特的现象,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们为了抢一个车位,通常凌晨4点就把车开到了工作地楼下,然后有人睡在车里,有人直接睡在路上,还有人通宵听音乐。
很快,刘骁骞的兴趣就转移到了更“硬核”的选题上。驻外记者通常要和当地摄像合作进行拍摄。和刘骁骞搭档的摄像叫Ale,中文名阿力,之前拍过社会题材的纪录片,是个很有情怀的巴西中年“愤青”。
阿力把刘骁骞引向了亚马孙雨林保护、印第安文化存续的报道领域。对于“做亚马孙流域的任何报道都非常难,通常驻外记者要在巴西驻扎几年之后,才会深入这个领域。”刘骁骞解释说,“首先,这个地点太难到达了,你通常要转两次飞机,然后开十几个小时的车,然后再坐小快艇,八小时一直开不能停的那种。中途休息都是在帐篷里,经常没饭吃。”
野外生存在鳄鱼“深情”凝望下刷牙
阿力特别能吃苦,他传授给刘骁骞很多野外生存的技巧。最实用的就是野外洗澡。亚马孙河畔的天体裸浴绝对是个技术活儿。“你想象不到,夜晚外面有多黑,是那种把眼睛遮起来的黑,一点点亮都没有。”河里还有鳄鱼,被咬一口,断手断脚。每年被鳄鱼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所以当地政府规定每三个月可以捕捞一批鳄鱼卖。
刘骁骞记得,有一次早上他在河边刷牙,发现河里有个反光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一条鳄鱼正在“深情”凝望着他。“幸好是早晨啊。”在这种情况下,夜晚下河洗澡,谁能不怕。
阿力倒是有一个缓解恐惧的办法,“你要专注在洗澡这件事上,别想别的。”不过,刘骁骞尝试了很多次,始终不敢往河里走太深。除了下河,在野外洗澡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冲到热带午后的阵雨中,直接冲淋;比如采访哥伦比亚游击队时,在一面是挡板一面直面安第斯山脉的露天地里洗澡。
有一次,刘骁骞发朋友圈,“接了雨水喝,喝前放点糖就当杀毒了”,有人留言“你应该把水煮开了再喝啊”。
“但在亚马孙丛林里拍摄,你是真没条件为了喝杯水还生一把火啊。”刘骁骞表示。驻巴西九年,刘骁骞在亚马孙流域采访整整15次。
非法砍伐敢公开买命的木材商也有委屈
除了难以抵达、条件恶劣之外,亚马孙的采访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让刘骁骞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他和阿力拍摄亚马孙丛林非法砍伐的那次经历。千辛万苦到了目的地后,因天气原因导致全镇停电、电话信号中断,刘骁骞几人只好每天往返开车四小时询问采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