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武汉肝胆相照

2020-12-07 08:43:46 作者: 他与武汉肝胆

3月18日,张伯礼来到武汉市江夏区普安山康复驿站为康复人员问诊,他的防护服上写着“老张加油” 视觉中国

楚天都市报记者 满达视频制作 向莹

新冠疫情肆虐之时,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2天。

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他躺上手术台接受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不下火线,他在病床上架起小桌办公。

“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斗罢艰险后,“人民英雄”张伯礼说,自己把胆留在了武汉,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

古稀之年逆行出征

大年初一,中央决定向湖北派出指导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名列其中。

回忆起出发前那一幕,张伯礼声音有些哽咽:“领导知道我已经这个年纪了,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我绝没想过推辞。”

张伯礼是中医名家,早在2003年,他曾率中医专家医疗队参与抗击非典,组建了全国唯一的中医红区,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

时隔17年,年逾古稀的张伯礼再次执甲出征。

“刚到武汉时,正值疫情形势最严峻时刻。”张伯礼说,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

张伯礼和专家组提出,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等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隔离后,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即让患者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汤剂。

这些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武汉各区开展大排查,严格隔离患者,并让隔离患者服用中药。

中医疗法发挥作用

疫情之初,许多确诊病人住不了院,居家隔离传染严重。中央指导组决定兴建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将定点医院留给重症患者。

同为中央指导组成员的张伯礼院士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请战,建议专门建一座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两位专家的建议得到了批准。位于江夏区的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改建成方舱医院后,张伯礼率领由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进驻。

江夏方舱医院于2月14日开舱收治患者,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舒筋活血。

江夏方舱医院运行了26天,创造了休舱时轻症普通型患者零转重,痊愈患者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在张伯礼和同事的努力下,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他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弃胆”英雄不下火线

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后,头几天最为忙碌。

张伯礼穿着一件白色的防护服,上面写着“老张加油”,在方舱医院内来回行走,问诊患者、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都是好几个小时,浑身被汗水湿透。

张伯礼患有胆囊炎,因为连日劳累,病痛再次发作。2月15日,张伯礼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在武汉协和医院,张伯礼躺上手术台,做了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手术之前,按照惯例要征求家属意见,张伯礼怕远在天津的老伴担心,说道:“不要告诉家人,我自己签字吧!”

手术后的第二天,张伯礼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通报。因术后下肢肌间出现血栓,张伯礼必须卧床,他就在病床上架起小桌子办公,参加视频会议、指导医护人员……

住院期间,张伯礼还写下一首题为《弃胆》的诗,抒发自己豁达的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肝胆相照心牵武汉

张伯礼的儿子张磊今年45岁,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执行院长。

疫情暴发后,张磊多次向上级表达支援武汉的意愿。2月21日,张磊抵达武汉,被分配到江夏方舱医院。20多天时间里,他一直在方舱医院忙碌,本想晚上抽时间看望父亲,张伯礼却在电话里嘱咐儿子:“你看好你的病人,比看我更重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