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张静:古诗词在当下仍有意义

2021-01-02 09:59:40 作者: 《掬水月在手

中新网杭州1月2日电 题:《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张静:古诗词在当下仍有含义

作者 童笑雨

“为什么要读诗?为什么拍《掬水月在手》?很多人都会问我。”叶嘉莹帮手、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静借用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来作答。在她看来,诗词不是阳春白雪,它包括许多人生才智,在今世仍有传达含义。

1月1日,2021“书香迎新阅享夸姣”TALK SHOW在浙江杭州举办,活动约请来自文学、音乐、影视、考古等范畴的8位嘉宾进行共享,张静是其中之一。

除了中文系教授这一身份,最近张静又多了一个头衔: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学术参谋和联合制片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文学纪录片,叙述了我国古典文学研讨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影片中有不少诗文,穿插在叶嘉莹先生的采访录像之间。

“一部和诗词有关的纪录片,会不会太小众?”张静抛出了这个问题,并用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来作答。

她说,古典诗词在当下仍有含义。“数千年来它参加了价值观的构成和民族精力的刻画。林语堂曾说,诗篇在我国古代起的是宗教的效果。换言之,沿用到今世,便是咱们的价值观。”

由于作业原因,张静每天都会读诗,每次都能在古诗词中发现人生哲理。边说着,她边背起了杜甫的《缚鸡行》,并解说其含义。

“家丁说鸡吃虫蚁,为维护后者,他决议把鸡卖掉。杜甫就问,鸡被卖后就会成为盘中餐,那咱们该怜惜虫蚁,仍是鸡?”

在她看来,人生在世,都会面对比如鸡啄虫、人缚鸡等得失问题的考量。比如同胞兄妹为照料白叟的多少而争论,最终因遗产分配而对簿公堂。若因这些问题而烦恼,因小失大。

好在,杜甫有自己的才智。他在诗中答复:鸡虫得失无了时,注视寒江倚山阁。

“也便是转移视线,从鸡虫得失中跳出来,把时刻精力投注到高远的方针和更有含义的作业上。”张静说,那时便会发现,原先锱铢必较的一些人和事,并非如幻想中那般狭窄。这便是诗词的力气,常读常新。

现在,有一部分人质疑古典诗词在当下传达的含义,张静对此也作了回答。

她认为,古典诗词能使人有一颗生动、不死的心灵。质疑的这些人,或许未体验到诗词带来的怦然心动,这恰恰是文学作业者需求找补的方向。“很多人的心灵需求诗篇去唤醒。”

张静对诗词的了解,也正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正竭力宣传的。正如王安石诗中所言:君诗何故解人愁,初日红渠碧水流。

令人欢喜的是,近年来《我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各行各业引发了一波学习诗词的热潮。

“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着诗词,这是十分可喜的一件事。”张静表明,作为文学作业者,要做好引领而非投合作业。此外,教育和宣传部门要加大力度,让更多社会人群重视古典诗词,了解、爱上诗词,带动传统文化传达。

“诗词是中华民族名贵的文化遗产,是咱们精力动力不竭的源泉。假如主动抛弃,与它分裂,无异于入宝山却空手而回。”张静说。(完)

【修改: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