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龙江】青春浇灌热土,守护大国粮仓——逐梦北大荒的年轻人

2021-01-24 09:59:36 作者: 【人民日报看

图①:何佳伟在牛舍里作业。王宁刚摄

图②:李光旭(右)与搭档评论化验样品。本报记者 方圆摄

图③:奚丽丽正在电商直播。本报记者 方圆摄

底图:航拍北大荒发祥地兴凯湖穆棱河郊野风景。公民视觉

黑龙江垦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区域。70多年前,依照党中央“关于树立稳固的东北依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解放军来到这儿,拉动了“榜首把犁”,荒漠从此不再熟睡。20世纪50年代以来,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结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常识青年来到北大荒,投身展开建造。

旧日“北大荒”,今朝大粮仓。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造,这儿从“莽莽荒漠”到“我国饭碗”,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4400多万亩犁地每年粮食产能超400亿斤,累计为国家供给商品粮超6000亿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援助国家建造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代更迭,新一代年轻人斗争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傍边,有的是祖祖辈辈在此的“垦三代”,有的是受北大荒精力鼓舞、景仰来到这儿的“新北大荒人”。

这片热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此扎根,追逐愿望。

北大荒精力历久弥新:

“谁说种田留不住年轻人?咱们团队平均年龄只要32岁”

乌黑、健壮,出世于1995年的李光旭,看起来比同龄人老成一些。

“总在田间地头,晒黑的。”李光旭笑着说。2017年大学结业后,他挑选回到家园,成为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名科研作业者。

李光旭算是个“垦三代”。1951年,李光旭的爷爷李发章来到北大荒。那时,北大荒一片荒芜,人们住在用木桩和草席搭起来的马架子里,冬天严寒无比,早上起来帽子和被子上悉数结冰,种田靠人拉犁,出产和日子都十分艰苦。

“每次听到这些故事,我心里都很受牵动。期望能将学到的先进技能运用到家园这片黑土地上,为农业现代化展开作出贡献,也能改进乡亲们的日子条件。这一切都坚决了我扎根北大荒的决计。”李光旭说。

从小和爷爷长大的李光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质量。现在,76岁的爷爷早已不再务农,却对李光旭的挑选十分认可。“爷爷每逢看到无人机作业、大马力收割机这些新技能配备,都会慨叹农业的前进。我能回来建造家园,他特别快乐。”李光旭说。

“小时候觉得北大荒仅仅个种田的当地,作业后才发现这儿有先进的农业技能,对年轻人来说,这儿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一年,团队新入职两位1997年出世的大学生,李光旭不再是最小的成员。“谁说种田留不住年轻人?咱们团队平均年龄只要32岁,整个团队充溢奋发向上与期望。”

新农垦人奚丽丽10年前才榜首次踏上北大荒这片土地。2010年,她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结业,作为当年的全省优异结业生,有大企业向她宣布约请,可这个哈尔滨姑娘却独独钟情北大荒。

“刚入校时,我在校史馆观赏,看到北大荒开发建造的艰苦进程,其时就被这奇观般的改变震慑了。在校期间,我一向被北大荒精力鼓舞着,所以结业时,我专注只想到北大荒去。”奚丽丽回想道。

共青农场方位偏僻,与省会哈尔滨相距500公里,到最近的城市鹤岗也有1小时车程。女儿要单独离家,母亲万分不舍。奚丽丽软磨硬泡,一遍遍叙述北大荒的前史故事和自己的北大荒情结,总算说服了家人。2010年7月,她来到向往已久的全国青年自愿开荒榜首场——共青农场。

一开始,从小日子在城里的奚丽丽很不习惯。广阔的黑土地和现代化大农机令人兴奋,可难题也摆在眼前:英语专业的她不明白农业技能,连农作物都不会辨认。为了赶快融入,她向书本学、向身旁的搭档学;看不明白地号图,她就骑着电动摩托遛地号、了解地况。现在的奚丽丽任共青农场哈尔滨庄管理区书记,说起农业出产,已头头是道。

10年时刻,作为北大荒青年讲师团的一名讲师,奚丽丽一直在坚持一件事:宣讲北大荒精力。“一开始是做场史解说员,以背诵为主,这些年我对北大荒精力的了解越来越深,北大荒精力现已根植于我的心中。现在,我逢人就想共享心得、叙述前史。这儿的故事,如同现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奚丽丽笑着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