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宽:符继明与他的《誉京堂》裱画店

2021-03-11 16:01:15 作者: 张绍宽:符继

十多年前,一位北京老画家为我画了两幅传统中国画,一幅是钟馗,一幅是布袋和尚,一直为我珍爱收藏着。闹新冠疫情的这一年,在家中闲着无事便又在书纸堆中翻出来观赏,感觉有些旧了,便决定拿到市面上装裱,在家中挂一挂,不然就可惜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善于书法和篆刻的贾老师约我去琉璃厂一个裱画店朋友处坐坐,我欣然允诺。

对琉璃厂我还是很熟悉的,前些年经常去那里逛。那儿不仅有许多店堂可以观赏书画,买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都很方便,同样也有许多裱画的小铺面。

琉璃厂是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青睐的地方。东西琉璃厂小巷里曾经留下我不少足迹。那不宽的道路两旁挤满了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的门脸铺面房,迎头望去,一块块风格不一、大小不同的金字门匾展示着各自不俗的风采,同时也招睐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古董、文玩、及文房四宝的爱好者及世界友人。

琉璃厂有最著名的荣宝斋,以及经营书画的林林总总近百家的店铺,迎来送往,买卖兴旺。随着传统文化的兴盛发展,琉璃厂文化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仅是琉璃厂东西两条街商号越来越红火,同时带动着南新华街两侧的商号也风生水起,雨后春笋一样地发展起来。

琉璃厂地区属于京都重点文物保护地区,旧北京遗留下来的民居,在这里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为了市容市貌的需要,临街两旁的房屋都做了美容装饰,胡同深处的房屋及临街的房子已经少有北京人居住了,多数租给了在这儿经商的外地北漂一族。

“誉京堂”裱画店在琉璃厂南面大街的东侧,其主人是来自河南农村的一个叫符继明的中年男子。

1996年初中毕业后,符继明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潮去浙江打工。那一年他还只有十六七岁,还是学生。孩子年龄的他,身体怎么能扛得住建筑工地的劳累呢。连续三个月的工作让他吃尽了苦楚。于是他决定再不能干这种既繁重又挣不了多钱少的苦力活。

农村里有能力,有胆量的男人都纷纷离开家乡奔往各个城市,人们都想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到外面闯荡一番,在人生道路上有一番作为。然而,作为十多岁的刚初中毕从来没出过远门的符继明,既没有外出的生活经历也没有一技之长怎么能迈出这艰难的一步呢?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离家在外多年,在北京站住脚的堂姐,堂兄想到了仍然在家没有活干的符继明,于是接他来到北京,帮助他走出了迈出农村,走入城市的第一步。

符继明说,那是97年,正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他站在北京住所的房顶就能看到为庆祝香港回归,而在天 安门前燃放的焰火。

在北京,符继明先在一家餐馆前台做接待。一个月后,他觉得这份工作仍然不是自己想要的活。尽管劳动强度比干建筑小一些,自己也能胜任这个工作,但这项工作还是不能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于是他又换了一项工作,做书画装裱匠。

有一个要好的同乡在京城做字画装裱生意,为他介绍到一份这样的工作。他先是学徒打工,渐渐地,自己能上手了就独立操作。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四五个小工挤住在一间房,住上下铺,每月的薪酬只有700元,且只管住不管吃。

打工一段时间后,符继明渐渐的学会和熟悉装裱书画业务流程,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独立开店!这样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独立自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经过一段紧张的繁忙之后,苍天不负有心人,符继明自己终于如愿以偿的在琉璃厂附近开起了自己的裱画店。

对于装裱这一行,我也並不陌生。几十年来喜欢收藏,必然也少不了与装裱店来往,有时候到装裱店去裱画,有时候站在那里,观摩人家干活,有时甚至入迷到一站就好半天。

一摞摞高大的纸壁、宽大平展的裱案,排笔、浆刷、板刷、镊子、针锥、尺板、起子、各种刀子及砑石等等。由于工艺流程多,工具家伙事也多,有那么一阵儿,我也简单的买了几件裱画用具,尝试着自己干一干。谁知道,不干不知道,真正干起裱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