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2021-03-12 14:45:24 作者: 中国还能回到

拿地-融资-预售这个链条一旦转起来,就变成开发商的印钞机。

这个商业模式的命门,在于速度。因为拿地和融资需要成本,更会吞噬自由现金流,如果企业不能尽快达到预售标准,从消费者手里把钱赚回来,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除了楼市最火爆的年份,大部分时间房企的现金短债比都在1附近,手里的现金刚好只够还债。

所以,“高周转”是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概念。碧桂园正是凭借“456”的高周转模式(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完成向一线房企的晋升。

而政府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不让你周转起来。

今年元旦正式实施的“三道红线”政策,对房企融资做出限制,在地产和金融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还没等政策生效,恒大就被爆出资金链断裂的传闻。

土地集中出让,也可以被视为打压“高周转”的政策延续。

过去,土地出让基本平均分散在全年,房企每个月都能拿地,开启一轮周转。现在土地集中出让,意味着一年只有三次拿地机会了,周转次数大大减少。

而且,每一块土地在拍卖时,都要全额缴纳保证金。现金本来就不宽裕的房企,显然不可能全部参加。每家企业能竞拍的地变少了,拍卖激烈程度大大降低,土地出让价格也就可以降低一点了。

04.“计划经济”

政府打压“高周转”,对房企一定是件坏事吗?其实不见得。

“去金融化”不是尽头,从中国楼市调控的进化中,我们甚至还能读出一点“计划经济”的色彩。

请注意,政府规定房价,绝不是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的精髓是供需均衡,而强行扭曲价格,无异于掩耳盗铃,并不能解决供需错配的矛盾。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土地集中出让会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房地产其实是个进入门槛很低的行业,只要你能融到钱,盖房子交给施工队就好了,所以行业垄断程度一直不算高,竞争激烈。恒大、万达能制造首富,却始终杀不死三四线城市的地头蛇。

过度竞争的结果,就是土地拍卖溢价率飙升,房企自己给自己抬高成本。2016年,百城平均溢价率甚至达到80%。

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下面这张图也很说明问题,行业越景气,企业越没钱,因为大家要加速跑马圈地,以免在竞争中掉队。

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土地集中出让,则强行改变了行业规则。每家企业能拿的地有限,那就只能待在自己能力圈里玩,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大企业集中精力拿走最好的肉,小企业也安心喝碗里的汤。

有机构用“新古典主义”来形容这个政策。告别“现代主义”的高周转,降低土地拍卖溢价,反而可以保证单个项目更好的利润。

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所以,政策发布当天,A股房地产板块集体涨停。

从市场的喧嚣中抽身出来,我们更应该做一些深层的思考:房地产真的应该是个竞争性行业吗?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20年,功绩很大,但过度竞争的恶果也很明显了。

回归某种程度的“计划经济”,让房地产变成一个低成长、高垄断、政府定价、现金流稳定的公共事业行业,是否更符合全社会的利益?

05.积分买房

从购房者的角度,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思路的潜力。

今年楼市的另一个重磅消息,是上海的一手房摇号积分制度。

中国还能回到分房时代吗?

来源见水印

政府给大家打了个分,积分高的人,在购买一手房时可以优先摇号。

无房是最大加分项,户籍反倒成了次要因素。

为什么要搞这个积分制度,看看去年上海的一手房认筹率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