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已经出台了落实教师“减负”的文件,但从认识到问题,到转变为行动表现,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学生应多了解各行各业,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做生涯规划
澎湃新闻:新高考背景下,由于涉及到“选课走班”,学生需要更早地开始思考自己未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您能否结合北京四中的做法,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马景林:
客观来讲,我们学校还没有特别有针对性做法。我们现在主要是利用大学来做招生宣传的机会,以及我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家长资源,让学生对各行各业都有一个宽泛的了解。希望他们在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想要努力追求的方向。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在生涯规划上遇到的挑战会比过去大一点,但并没有大到让学生在学科选择上难以抉择。
澎湃新闻:据您了解,中学生在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方面的主要迷茫点是什么?
马景林:
每个人的情况应该都不一样。关于未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包括人生规划,很多孩子会考虑;但我不知道真正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能将之作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到底有多少,我想这类学生的占比不会很高。
对于中学生来说,现在主要的还是要多接触、了解各行各业,逐渐去发现自己的感兴趣的或者擅长的方面,要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去做未来规划、选择,而不应单纯地看现在哪个行业火,哪行业挣钱多。时过境迁后,热门专业、行业可能不再热,而能够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才是最关键的。
教育内卷最怕的是让重复、没效率的行为占满孩子的时间
澎湃新闻:2020年“内卷”一个词很热,人类学家项飚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教育内卷化”也在网上引起过多次讨论,您怎么看“教育内卷化”这一现象或者提法?
马景林:
我对“教育内卷化”的初步理解是,在某种环境的裹挟下,所有人都对自我的标准或者要求提高了。我个人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没什么坏处;但对任何人来说,这其中都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准确地去看待自我的知识基础、能力条件,然后作出相应的判断。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做到正确进行自我判断有点困难;但是追求卓越,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
我个人认为,在我们所谓的教育“内卷”过程当中,最可怕的不是学生对自我标准、要求提升了;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重复的、没有更强调效率的行为占据了孩子们的课后时间,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