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主题有变,释放了什么特别信号?

2021-03-16 13:59:10 作者: 央视“3·1
央视“3·15”晚会主题有变,释放了什么特别信号?

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备受关注,每年都会曝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但如果只把晚会看做一场“集中曝光”,并不全面——这场晚会每年都有一个主题,并与中消协每年确定的工作主题相呼应。梳理一下多年来的主题,就能发现不少耐人寻味的变化。

在2011年前后,常见的高频词是“安全”“诚信”“护航”“做主”等,维权色彩浓厚;从2016年起,类似“新消费”“新业态”等字眼明显增加。此时消费习惯已经发生变化,以互联网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崭露头角,但也带来了相关投诉的增加。

看曝光案例也能发现这样的趋势。2015年晚会曝光案例主要涉及汽车4S店、调和油、服装等,以线下服务、商品质量为主;到了2016年,曝光的案例涉及外卖平台上的黑心作坊、电商刷好评、“扫一扫”二维码偷信息等问题,体现了互联网生活的特点。据中消协的统计数据,自2016年起,经营性互联网服务的投诉量逐年上升,并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排名服务类投诉第一位。可见,服务方式变了、消费习惯变了,消保组织和媒体监督的重点也变了。

每年3·15晚会前,各界都会猜测哪些企业会被曝光。其实,这样的猜测并无必要。因为从这些年消保组织和媒体监督的趋势看,只要是市场的新热点、新趋势,都不会也不能游离于社会监督之外。对经营者来说,不能再用“新生事物有待完善”等借口而置身事外。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利益,是任何新服务、新业态的立身之本。否则,都可能成为新一年消保组织和3·15晚会上的曝光对象。

从去年开始,维权主题又出现了新变化:中消协提出的主题是“凝聚你我力量”,3·15晚会主题是“凝聚力量 共筑美好”;今年,中消协的主题是“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晚会主题是“提振消费 从心开始”——主题已经从监督经营者服务和商品质量上升到提振消费信心、助力消费上。这种变化,既与疫情发生后的市场大环境有关,又与消费维权工作的新思路有关。一方面,去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带去巨大影响,尤其是重挫了部分消费业态经营者,商场、餐馆、酒店等多个行业一度歇业,迫切需要消费回补。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有热情,但有时仍担心消费场所和产品的防疫举措是否落实。

这个时候,消保组织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同样能发挥作用。要认识到,消费者、消保组织和经营者不是对立面。尽管很多时候,消保组织会对经营者进行监督,面目严厉,但曝光、处罚本身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优化服务产品,是为了做大市场。何况,消保组织在引领消费上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消保专家既是消费者,也是专业人士,一边敏锐地感知市场需求,一边利用专业技术,通过消费比较试验、测评、建议、提醒等,帮助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复工复市。

这样的新思路,对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很重要。上海消保委连续多年开展“上海伴手礼评测”,起初很多参评的老字号“不知道做什么”“拿不出合适的产品”,可通过消保专家的指点,如今来自老字号的伴手礼已让人眼花缭乱。面对这一结果,不仅消费者满意,老字号也获得了销售增量。而以“体验上海”为主题的城市消费体验地标评选,不仅发掘出很多小众却独具特色的消费场所,而且鼓励商家做深体验文章,为“上海购物”注入新内涵。

刚刚在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消费维权工作与扩大内需同样密切相关。十多年的主题词变化反映了市场的变化,也体现了消费维权的变化,更展示了消费者、消保组织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曝光和监督,不是“3·15”的唯一亮点;同时,曝光和监督,为的也是更好地“扩内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