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名牌》将从消费乱象曝光、消费维权知识科普、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就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展开报道,帮消费者擦亮眼睛,更好地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线索征集——
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烦心事
别急,告诉我们……
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盛行,消费者出行的选择也更加多样。然而,有不少消费者发现了一个怪象,即手机品牌不同,打车软件的优惠也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消费者反映,用苹果手机时优惠相对较少,而且费用要比安卓手机高不少。
案件回溯
媒体调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布的《2020打车软件调研报告》显示,滴滴平台有可能会格外“关注”苹果手机用户,伺机收取“苹果税”。调研者通过一键呼叫经济型+舒适型两款车型。
结果显示,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苹果手机用户的确更容易被相对舒适车辆(比如专车、优享等)司机接单,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
《2020打车软件调研报告》结论
也就是说,以滴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后,可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用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 杨松】
数据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而算法为协同定价创造了条件,既带来了共谋风险,也增加了滥用市场力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和强度相关机构。应当在总则部分明确禁止协同行为,为分章规制算法共谋、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行为发挥引领规范作用。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 曹磊】
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小编观点】
如何缓解网约车平台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杀熟”?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垄断,加大市场竞争。
越是竞争激烈,“大数据操控”的可实现性就越低,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能敬畏市场、善待客户和驾驶员。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约车行业,滴滴一味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因为做了老大,不仅有定价权和规则的解释权,还能更好地利用技术为自己谋利!
网约车企业不应该只着眼于这样的不正当得利,而要落实主体责任,优化升级算法,提高计时和计程的准确性,真正服务好消费者和驾驶员。
3月5日下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同志对滴滴公司进行了约谈。约谈指出,滴滴公司近期在部分城市调整经营策略准备工作不充分,沟通评估不到位,涉嫌侵害驾驶员合法权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约谈要求,滴滴公司要正视存在的种种问题,立即开展整改,保障司乘人员合法权益。一是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可能侵害驾驶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行为坚决整改,确保行业安全稳定;二是要科学调整经营策略,依法依规规范自主定价行为,加强与驾驶员的沟通,广泛征求意见,保护驾驶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防“店大欺客”;三是要坚决履行社会责任,关心关爱驾驶员群体,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抽成比例,保障驾驶员合理收入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