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鲁南五大调

2021-03-18 15:26:35 作者: 《发现非遗之

鲁南五大调,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以活跃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以郯城镇、马头镇为中心,余韵遍及整个鲁东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鲁南五大调因郑域码头镇是当地重要的商埠旱码头,沿运河通往江淮。在古代时船夫、商人通过经商交流把江淮一带的民间艺术传人郯城码头及鲁南沿线。由于五大调流行于郯城码头一带,又被称为【郑马调】,五大调中【淮调】主要流传于郯城县马头镇,也名【马头调】 。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保存下来的共有130首。 从音乐结构看,它主要包括“夹曲体”和“主曲体”两类,演唱形式则分坐唱和群唱两种。鲁南五大调旋律委婉轻柔、节奏徐缓平实、词句典雅大方。

鲁南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从其题材、曲调、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因此,有专家认为五大调从江苏一带传入的可能性较大。

据考证,鲁南五大调传入郯城的主要途径是水路交通和商贸活动。郯城县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17—19世纪(明清时期)是一个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据专家推断,是众多的客商把苏浙一代的传统民歌带到了马头镇,并与当地风俗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鲁南五大调。鲁南五大调一经传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们纷纷学唱、演唱鲁南五大调,并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当地的商家和士绅也很喜欢五大调,他们认为五大调比较高雅,有堂会、各种庆典的时候也请鲁南五大调艺人去演出;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更是对五大调十分关注,好多人为五大调填上了新的歌词,这些歌词内容反映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就这样,鲁南五大调在马头镇一带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传唱于日照市东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满江红】为鲁南五大调之首,有“细曲”、“雅歌”之称。其主曲由六个部分和尾声组成,悠缓抒情,典丽古雅;夹曲轻快活泼、节奏多变、情感表达淋漓尽致。【满江红】多在渔民出海归来后的宴席上即兴欢歌,演唱形式十分独特。东港地区耍旱船时也多唱【满江红】,故它又有“旱船调”之称。【满江红】主要采用洞箫、二胡、三弦、钱琴等乐器伴奏,代表作品有《四盼》等。

传承价值。鲁南五大调既带有南方曲调的细腻委婉又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山东本土独特的风格,这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南五大调蕴涵着大量元曲音乐、文学及山东东半部古代经济发展和商贸活动的信息,是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戏曲、音乐发展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

(责任编辑/姚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