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1))

2021-03-21 13:17:42 作者: 他们传承老一

如今,刘志阳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设备管理人员,参与大型设备的维保、改造、大修等工作。他还参与完成“轮胎吊大车电机及编码器改造”等多项创新成果,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项,成为一名创新能手。“我要传承好许振超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刘志阳说。

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

“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黏合剂’”

“在港口老职工眼里,我们还是孩子。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能挑得起担子,扛得起责任。”交谈中,曹鹏语气坚定。

34岁的曹鹏不简单。在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这支年轻人居多的团队里,他是“一把手”。他的办公桌上,最醒目的是一张张排列整齐、分类清晰、带有标注的客户名片,这些可是他的“宝贝”。用他的话说,“全程物流业务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张张名片铺起来的。”

在曹鹏看来,如今世界强港竞争力的体现,并非仅是深水港、大泊位、大堆场等硬件模块,更强调“软实力”。全程物流服务,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部分。

“物流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将有利实体经济降成本增效益,价值不可小觑。”曹鹏说,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方案,提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这让他摸清了业务方向。

“一吨化肥,利润竟被打压到只有一两块钱。”曹鹏说,几年前,国外贸易公司掌握定价主导权,大幅挤压我国企业利润空间,企图遏制我国化肥出口,化肥价格持续走低。于化肥企业而言,已将生产成本控制至最低,如何从夹缝中“求生”,提升国际竞争力?

物流成本也是竞争力。一家化肥生产企业找上门来求助。曹鹏带着平均年龄20多岁的团队,先后14次赴化肥生产基地考察。为研究最优物流方案,曹鹏与团队一起留在生产车间,拿出两条生产线,研究改造工厂车间成品灌装出料口方案。恰逢夏天,车间闷热无比,扬尘飞舞,空气中弥漫着氮肥尿素的味道,格外刺鼻。曹鹏回忆,“戴着口罩,捂得满脸汗也没啥用,天天熏得流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鹏和同事们最终拿出“漂亮”的物流方案:降低包装成本,把原先灌装吨包的方案,改造成直接灌装集装箱;肥料运输来往满载,重去重回,降低运输成本。这样一来,一吨化肥将节省成本约30元!

“中间不是没有动摇、疲惫,但责任就是动力。助力中国企业重新立足国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曹鹏说,“这份工作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制造业物流业报团取暖,形成合力,国家贸易链条才能做得更顺畅,我们要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黏合剂’。”

今年,曹鹏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重点目标”:带领团队研究方案,基于山东港口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发展,为沿黄流域企业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服务。“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己之力,这是我的心愿。”曹鹏说。

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

“码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师傅张连钢的一句话,成为朱林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

90后小伙朱林,是一名自动化码头AGV(自动引导小车)工程师,师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每天,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早早到达工作岗位,打开电脑,翻看前一天AGV运行日志,检查车辆运行状态,已成为朱林的工作常态。

大学毕业于港口机械专业,朱林对自动化码头颇为向往。“大学的时候,我们仅能从影像资料中看到国外的无人码头。听说要建设国内第一座自动化码头,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加入!”朱林说。

“别瞧这小伙是个90后,码头创新有一手!”说起朱林,港口老前辈竖起大拇指。2018年,经历自动化码头一期建设的摸爬滚打,朱林在二期项目中接下“AGV轻量化改造”任务。“年纪轻轻,能做好吗?”有人质疑。

“所有‘不可能’,都是用来挑战的!”朱林拿出一股狠劲儿,发誓要做好改造工作。大大小小会议开下来,朱林结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出用高强度钢板Q690替代传统钢板的方案。可接踵而来的,是挑战疲劳极限的验算、毫厘间游走的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