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1))

2021-03-21 13:17:42 作者: 他们传承老一

图①:朱林正在对AGV进行检修。

鲁罡轩摄

图②:刘志阳在检修桥吊。

鲁罡轩摄

图③:工作中的曹鹏。

资料图片

青岛港码头。

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 胶州湾畔,涛声激荡。从年吞吐量72万吨到突破5亿吨,从1个老港到建成3个现代化新港,伴随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青岛港从一个支线小港一步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

时代企业孕育时代精神。在青岛港这片热土上,一代代海港人矢志奋斗,书写人生华章。“金牌工人”许振超,港口“农民工”皮先进,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铸就青岛港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接力赛。如今,一批心怀梦想、身怀本领的年轻人,正在青岛港这片沃土慢慢扎下根,融入企业发展的时代洪流。设备管理人员刘志阳、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设备管理员刘志阳:

“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

“难道我研究生毕业就是来干这个?”10年前,26岁的刘志阳刚走出校门,怀揣梦想踏入青岛港时,心理产生巨大落差。

他一直憧憬,从事港口设备管理工作,就是在办公室看一看图纸,通过电脑远程查看监控设备。然而,工作的现实却是奔波在设备一线巡检,每天和设备“亲密接触”,润滑、清洁、更换、防腐,很多都是脏、苦、险、累的维修活儿。刘志阳被现实狠狠地“撞”了一下腰。

这些年,刘志阳打交道最多的设备,就是港口的岸桥。用于集装箱船装卸作业的岸桥,堪称“现代化港口作业的顶梁柱”。10年来,为了保障“顶梁柱”时刻“顶得住”,青岛港打造了一支年轻人担当主力的技术保障团队,刘志阳便是其中一员。

见到刘志阳时,他正半蹲着身子,埋头检修,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同行的人开玩笑说,他巡检的足迹遍布港口3公里岸线。

一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岸桥守护者的?刘志阳说,是“金牌工人”许振超的劳模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许振超是青岛港的老前辈,大家都说,只要桥吊有故障,许振超“随叫随到,随到随修”。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畅通的学习渠道,许振超却带领团队创造了传统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这让刘志阳深感震撼。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许振超曾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他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刘志阳立了志。

一次维修经历,让刘志阳找到了和许振超精神的共鸣点。一天下午,刘志阳在巡检岸桥时发现一辆小车架的车轮歪斜,根据经验判断是轴承故障,这将影响岸桥作业。一架岸桥,就是一条工作线。一旦有设备故障,码头效率大打折扣。

“修复工作看似简单,但维修空间狭小,仅能容纳两人,要拆的东西却很沉,位置看不到,只能用手摸,因此维修难度大、进度慢。”刘志阳说,他至今还记得,那天从下午到凌晨,他蹲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累得满头大汗。

岸桥恢复运转那一刻,工友们欢呼雀跃。刘志阳说,从欢呼声中体会到的成就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苦练技艺,“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

故障就是命令。码头作业,24小时连续运转,维修人员24小时开机、24小时监控、24小时牵肠挂肚。“不管是外边刮着大风,或是飘着雪花,还是半夜睡梦中,一旦出现故障,要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检修设备,这是我的责任。”刘志阳说。

在设备减速箱大修时,为掌握维修工艺流程,保证维修质量,刘志阳每天盯在现场,天天连轴转。老师傅们心疼,劝他:“歇歇再干吧!”他笑了笑:“没事,我还年轻!”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他交出了漂亮的工作答卷。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刘志阳说,在观察机组使用叉车配合更换轮胎吊时,叉车来回搬运,人员反复调整,既费时费力,又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实现人与机械分离,做到安全高效?刘志阳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轮胎更换工况,多次现场测量尺寸,与机组人员反复讨论,一次次推翻原先的方案,一次次再试验,终于创新设计出了“人机分离安全换胎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