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生命在等着我,他需要我” …上海80后残疾青年干部两度捐献“生命火种”

2021-03-22 08:01:19 作者: “有个生命在

摘要:吴衡觉得,有了第一次捐献,自己就已经和一个人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他有义务再去拉一把。

近日,在金山区石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群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现身说法”科普活动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聆听。其中,一位80后残疾青年干部尤为引人注意,他幼时曾因行走困难连续动过5次手术,如今却为陌生人两度捐献“生命火种”。

“如果我第二次不捐献,那么上一次捐献就没有意义。这一次,我更应该伸出援手,希望帮助他早日离开病房,回归正常生活。”回想到第二次捐献的经历,吴衡诚恳表示。

1982年出生的吴衡,现为金山工业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也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以前,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一名踏实肯干、勤恳敬业的普通社区干部。但如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位曾备受病痛折磨的文弱青年,不仅在关键时刻勇敢“冲”出来,一再为陌生人点燃“生的希望”,平常更是每天奔走在社区一线,竭尽所能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

两次捐献送去生的希望

2017年4月,作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吴衡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25岁的白血病患者血样配对成功,他没有犹豫,当即同意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在经过了一系列前期检查后,8月8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吴衡成功捐献了30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为年轻小伙子送去了生的希望。那一刻,吴衡觉得“值了”。

在捐献完成后,吴衡感冒休息了几天,但身体很快恢复如初,还没等休假结束他就提前回到居委会上班。当时,他还负责着综治条线工作,常常要深入基层奔忙。有一次,为了帮助一位阿婆找回丢失的新鞋,吴衡前前后后跑了许多趟,最后回到办公室时直冒虚汗,同事们都担心他身体还未恢复,可是他却不以为意,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本以为当时帮助的患者已康复如初,但没想到,2019年9月24日,他再次接到上海市红十字会的求助电话,得知原受助患者因为病情反复,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才能延续生命的希望。吴衡依然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了下来。

“我感觉,有一个生命在等着我,他需要我。”回想当初的情景,吴衡动情地说。其实,在接到二次捐献电话时,他家里人很担心再次捐献会不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毕竟吴衡自小身体就不好,还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儿时曾经连年动手术。但吴衡觉得,有了第一次捐献,自己就已经和一个人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他有义务再去拉一把。

做温暖他人的明灯

吴衡由于肢体残疾,小时候经常住院治疗。看到别人生病住院,他自己很能够理解病患的心情。“小时候脚部有残疾,站都站不稳。后来,经过几次手术矫正,情况好多了,但依然没有完全正常。”

吴衡说,儿时经历和父母教育,让他养成了体贴他人、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我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几十年从未间断,如今,家里的献血证有30多本。她经常教育我,要懂得感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份助人为乐的精神,也被他融入平时工作中。在负责助残工作时,吴衡得知恒康居民区有一位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的张阿姨,一直无法走出不幸的阴影。而且,50多岁的张阿姨不仅自身残疾,老母亲也瘫痪在床需要照顾,家庭面临多重压力。了解情况后,吴衡经常去张阿姨家关心走访,并帮助申请各种助残物资。“我特别担心她会因此抑郁消沉,一直走不出来。”

为了帮助张阿姨走出心理障碍,吴衡想办法帮她申请了一辆电动代步车,并为其联系参加金山区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活动等,一步步帮她“走”出家门、打开心扉……如今,张阿姨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像张阿姨这样,获得吴衡帮助和关心照顾的居民不在少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