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爱是种缘分
筹备三年,由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担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的课本剧《中秋的传说》,亮相宝山依弘剧场。首轮演出持续至本月末,每天下午两场,预计迎来4500多位小学生观众。史依弘习惯坐在观众席,盯着这群“史上数量最多、最年轻的新朋友们”。
“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更踊跃参与,再大一些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每个年级孩子性格大不同,看点和笑点不一样,为我们下一版课本剧创排提供思路。”无论做演员还是艺术总监,史依弘心中放第一位的永远是观众。
《中秋的传说》融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创作。导演张磊说,照搬传统戏,小观众不一定能看懂,以神话故事进行课本剧原创,孩子们接受快。
2018年《中秋的传说》第一稿剧本到现在,史依弘和编剧刘迪雅不断调整情节,“从原来复制神话故事到重新创作矛盾冲突,厘清角色性格脉络,突出后羿善良、正直、心系苍生,嫦娥的自我牺牲,整个剧本越来越通顺。”
从《巴黎圣母院》《党的女儿》到《新龙门客栈》,每逢排新戏,史依弘一直是剧组主心骨,但是和《中秋的传说》感觉不一样,“当演员做好自己的戏份就行,配合大家完成全剧。做艺术总监,要把控一个剧的品质。土地公、后羿这些角色不是我的行当,我会从观众的角度看,如果不满意,马上修改。”史依弘和同事们经常半夜打电话,讨论到凌晨一两点,“首先打动自己,才会感动别人。”
史依弘坚持把《中秋的传说》做成“纯京剧”,韵白与京剧唱腔、程式化动作,一个都不能少,“做之前,我真的很纠结。用京歌加普通话念白,做成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能过程更简单,但这不像京剧本来的样子。导演说,既然演京剧就要输入正确元素,唱词押韵、平仄工整、唱段有西皮二黄。”
剧组为唱腔设计杨梅、作曲配器杨阳设定的目标是音乐有传统京剧韵味,又有情节塑造的质感;多媒体设计戴炜把布景做得像动画片,“通过外在形式引导小观众往内走,发现京剧好玩、好听,慢慢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
史依弘带着演员们一起读剧本、排练,“后羿作为文武老生,射日、跳上高台,再翻下来继续接射日的身段,与多媒体配合。土地公公以小花脸的行当出现,风趣诙谐的表演加上矮子功,调节气氛。”
嫦娥的身段动作,史依弘更是亲力亲为,“嫦娥拼命拉着后羿,圆场从大到小、从慢到快,两个人走近后,一抓、两抓,代表后羿想留住嫦娥,但没法留住,总是碰不上,两人再从近到远,最后有一个嫦娥的滑跪,后羿一个抢背,两人渐行渐远。”
在演员面前,史依弘是严师。扮演后羿的张佳浩是武生出身,不擅长大段唱段。但史依弘坚持,嗓子就算唱破了,也要现场唱。“他每场都在进步,克服胆怯后,他会越来越熟练、自如。”
《中秋的传说》每一幕结束,小学生们热烈鼓掌,演到情节紧张处,大家扒着前排椅背,头往前伸。射日时,多媒体效果引发全场发出“哇”的欢呼,后羿射日成功,大家一起鼓掌。
有人问:“小兔子是月宫的,她为什么来到人间呢?”有人想用箭把月亮也射下来,“后羿哥哥和嫦娥姐姐就可以团聚了,有人“想当后羿”,有人“想当土地公公”,还有人“想演小兔子”。许多女孩“想当嫦娥”,“因为嫦娥很白,很漂亮,嫦娥的衣服好看”“我喜欢袖子长一些的衣服”,男孩说,“后羿哥哥应该乘火箭去找嫦娥姐姐”。
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进剧场看戏。对于京剧普及,史依弘早已驾轻就熟,“孩子们有自己的行为规律,有些人坐不住,看十多分钟戏就忍不住动。我会琢磨是剧情要调整还是孩子天性如此。”《中秋的传说》开场前,史依弘上台欢迎大家来看戏,而后坐回观众席,“我旁边两个孩子不看戏,目不转睛盯着我,这也是小朋友才有的举动。大人顶多看两眼,就转头看舞台去了。我好着急,非常想说别看我了,快看戏。”同场看戏的宝山区副区长陈筱洁兴致勃勃,“大家通过学习戏曲、学习京剧,每个人都能变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