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低调做公益 孩子捐出压岁钱

2021-03-29 09:17:33 作者: 夫妻低调做公

杨巧玲是个心思细腻的女人,疫情防控期间,她发现社会上有些单位或组织缺少相关医疗防控用品后,立刻让能够外出的丈夫利用工作之余跑遍了市里的各个药房,尽可能多的去采购口罩、消毒液等用品。随后,这些由夫妻俩出资购买的防控物资,都被吴永帅亲自送到了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手中。从那个时候开始,夫妻俩就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益爱心之路。

“如今,我和丈夫在业余时间都把公益事业放在了首位。”杨巧玲说,她和吴永帅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会联系到不同的社会公益平台,主动参与到社会上一些公益组织举办的志愿活动中,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到敬老院陪老人过节、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可以说,石家庄市区的大街小巷都曾留下过夫妻俩爱心帮扶的身影。一年下来,他们参加了大小公益活动数十次,个人捐款也有上万元,但这些事儿夫妻俩很少和别人说起,非常低调。因为,夫妻俩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只为可以帮助到他人。

这次来到平山县给特殊儿童捐赠爱心物资,是杨巧玲第一次走出市区来到县里做公益,也是首次以他们一家人的身份单独与周秋蕊所在的中心进行帮扶和对接。杨巧玲说,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后,她有了一个愿望,就是和家人一起主动去寻找一些人群进行帮扶,打造固定的爱心公益地点。在通过朋友得知平山县有一个专门照顾特殊儿童的机构急需各种生活物资的消息后,杨巧玲当即和丈夫商量,决定自费购买一批爱心物资送过去。“女儿一直受到我们的影响,这次把新年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也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杨巧玲说,他们一家人特别喜欢这里的孩子,决定以此为起点,持续对周秋蕊和孩子们进行全心的帮扶,将公益事业做得更加细致、更有人情味。

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

作为中心的负责人,周秋蕊同时也是一名残疾孩子的母亲。她的儿子在仅5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脑炎而留下了终身残疾,因此很多学校都不愿接收孩子入学。与此同时,在给儿子治病和康复的过程中,周秋蕊发现像她家这样的患儿家庭有很多。一方面这些家庭因为长期为孩子治疗花费巨大,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合适的学校或者机构来收留这些孩子,让他们无法得到长期康复、学习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周秋蕊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于2012年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创办了一所24小时非营利性的全托特需儿童护理中心,成为了数十个特殊儿童的“妈妈”。周秋蕊说,她创办的机构以培训、帮助、教育智障儿童和残疾儿童为主要内容。最多的时候,中心有患有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多动症等疾病的孩子40多名。周秋蕊让每个孩子都在中心得到了悉心的照顾,并且在一步步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学会了技能。

“其实,最让我困扰的,不是孩子们的康复训练,而是中心的正常运转,经济支持是最大的问题。”周秋蕊说,由于中心里的孩子们家庭大都不富裕,家长支持的费用微乎其微。多年来,中心都是靠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维持运转。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从市区到郊区,再到农村,最后到如今的县里,周秋蕊和她的机构已经连续搬了5次家了。此次杨巧玲一家人来到的地点,是半个月前刚刚从村里搬迁过来的,很多设施都亟待完善。因此,杨巧玲一家人捐赠的爱心物资,及时解决了中心很大的难题。

“我从不后悔开办了这样的机构,更会坚持做下去!”周秋蕊知道,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和企业都在关注着她,更有很多特殊的孩子时刻需要她。为此,周秋蕊也希望借助本报,呼吁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关注这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