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绘画、摄影、雕塑还是平面装置,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传统认知

2021-03-29 18:40:36 作者: 究竟是绘画、

上海虹桥商务区首个拥有国际语境的当代艺术馆——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日前推出首个艺术家个展:“尘像无迹——郎水龙作品展”,展出2016年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大奖得主郎水龙近年来创作的多件作品。

郎水龙的作品无法用“传统”去定义与认知,其创作方式很是独特。他把画布平铺于工地地面,然后将工人们用的铁锹、镐、锯等工具,及工地上废弃的钢筋、螺丝、铁钉等,摆放在画布上,之后便是等待,等待施工扬起的灰尘飘落。此番等待并非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他会时常去观察发生的“进展”,寻求干预或不干预之间的某一种平衡。当达到这一界线,他便小心翼翼地取走积满灰尘的工具或工地弃物,此时,画布上便只留下灰尘的“痕迹”。他用一种特制的、长期稳定的透明胶液来固定灰尘,促使画布上的尘埃勾勒出淡淡的光晕。

策展人闫震说,中国文化里讲效法,而郎水龙的创作却无“法”可效。他用尘埃作画,以艺术家的视角从身处当代中国生活的人出发,表达细致入微的感受。鲁明军曾赞叹郞水龙的这些“创造性记录”可视为绘画,也可视为摄影——形态上的确像“感光底片”,也像是一种延展的雕塑或“平面装置”。

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执行馆长陈逸鸣表示,之所以选择郎水龙的作品作为该馆的第一个个展,是因为其独有的思考与情怀,与该馆的定位是一致的,即具有引领精神文化的价值。郎水龙从“尘埃之光”中走来,发现着别样的“落尘之美”,曾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誉为“借风为笔,扬尘为墨”。“我十分感叹的是:当年郞水龙穿着防尘服,像一个拾荒者出没于建设工地所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份见证建设过程的档案,也开启了关于艺术与历史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这让我想起陈逸飞所倡导的‘大美术’,目标就是希望当代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表达方式,呈现对人类情感的生动记录、对生命融入自然的形象思考,启迪人们一起审视新时代人类将要面临的诸多课题,为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入灵魂。”陈逸鸣说,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历史与思想的载体。

作为虹桥商务区的艺术地标,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是这座城市望向世界的一扇艺术之窗。据透露,未来,该馆将持续关注国际化语言表达和具备宏大世界观的优秀艺术家,并将陆续开辟艺术讲坛、艺术培训交流、艺术走入社区等公众活动和公共服务空间。

作者:如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