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者家属代表、受者代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集体默哀,依次走到纪念墙前,敬献鲜花,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和敬意。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30日消息(记者 孙春丽)“儿呀,妈妈来看你了。”3月30日上午,2021年海南省遗体、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在海口金牛岭公园举行。捐献者家属代表、受者代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集体默哀,依次走到纪念墙前敬献鲜花,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和敬意。据海南省红十字会介绍,目前,海南全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8305人。
8千多人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自“海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树立以来,每年清明期间,相关组织都以不同的形式来纪念和缅怀遗体捐献者。
遗体器官的捐献,对移风易俗,改变传统的丧葬观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感谢和弘扬他们的博爱、奉献精神,本地建了“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为遗体捐献者家属和社会群众搭建了一座寄托哀思,缅怀瞻仰的平台。
捐献者家属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
省红十字会捐献管理处处长李金跃介绍,从2002年开始,海南实现第1例遗体捐献,截至目前共实现遗体捐献79例。2012年12月实现第1例器官捐献,截至目前共实现人体大器官捐献216例。海南省红十字会2019年1月开始推动人体眼组织捐献工作,目前海南累计有59位大爱志愿者捐献117片眼角膜,把美好世界的光明留在人间。目前,海南累计8305人登记志愿捐献遗体器官。
“这些数字,是每一位捐献者在生命结束时奉献出的最厚重的生命礼物,是每一个捐献者家庭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刻作出‘延续生命、奉献社会’的决定,是全省遗体、人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志愿者的默默支持与付出,是社会各界对遗体人体器官捐献认识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李金跃说道。
遗体器官的捐献,对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的进步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在海南,遗体器官捐献从零开始,从最初的不能接受,到如今的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这和社会各界,志愿者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把爱留下,让生命永续
活动现场,已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的家属们心情略显沉重,何晴的母亲胡玉华一度哽咽,他们对儿子的离开依然难以释怀。
胡玉华是四川人,她的儿子何晴20年前来到海口打拼,2019年,何晴的身体被累垮,落下了重疾。
捐献者家属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
面对疾病的折磨,何晴没有屈服,积极配合治疗。2021年1月2日,37岁的何晴突发脑淤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遵循何晴的意愿,作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希望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让生命在人间延续。
“我的儿子在世间仅仅度过三十几个春秋,他很有爱心,医生告诉我们,他的器官救了2个人。”胡玉华说,儿子虽然走了,但他给世间留下了珍贵的礼物,让需要帮助的人重获健康的身体。她一遍遍抚摸着铭刻在纪念碑上的儿子的名字,念叨着:“孩子,你放心吧,我们都挺好的。”
在现场,还有一位81岁高龄的孙奶奶,满头白发的她站在碑前,望着刻在墙上儿子的名字,低声呼唤着:“妈妈来看你了。”
捐献者家属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缅怀。
2013年,来自哈尔滨的孙奶奶带着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儿子到海口治病,瘫痪在床的儿子,撑了6年后,去年离世了。强忍失去儿子的悲痛, 孙奶奶做出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将她儿子的器官捐出救人。
悲痛之中,孙奶奶做出决定,捐献出儿子的遗体。“孩子虽然走了,但他的遗体还能帮助到别人,让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留下。”孙奶奶说。
转眼儿子离开已近一年,孙奶奶在努力适应这段难熬的日子,今天参加活动又触景生情,泪水一时忍不住在眼眶中打滚。对于当初的捐献决定,孙奶奶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