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人工智能+大数据 智慧医疗以患者为本

2021-03-31 09:19:48 作者: 【视界】人工

针对此,几年前兰大一院引进了人工智能肺部小结节、肺癌筛查系统,逐步应用于临床。借助该系统,筛出了曾被漏诊、被定义为良性病变的患者,使其在该院获得及时诊治。

还有全息技术,也值得一提。与“虚拟现实”不同,它体现的概念是“融合现实”。

“目前,全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术中定位、导航、指导。”马敏杰对其将来在胸外科诊疗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充满了期待,“CT影像重建后,能与真人重合,等于实现了透视。在这种情形下,可用于定位完成对病患的常规近体表穿刺;且在术中,戴上专业眼镜,待患者CT图像和其本身重合后,我们就能精准定位病变范围,在最大化切除病灶的同时,完整保留正常组织。”

抛开技术层面,精准医疗,同样需要织密织牢大数据网络。

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兰大二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为做好医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处方点评系统“正式上线”,强化了毒麻药品管理,规范了激素类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以帮助医师减少用药差错。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药物临床使用干预,推行个体化用药,以降低患者用药损害。

兰大二院成立的数据分析科,推行了BI系统来实时监测医院运营、医疗诊治等数据。经由分析医疗大数据,辅助医生开展精准医疗。

兰大一院胸外科主管护师孙燕向患者讲述智能关护系统功能。(本文图片由兰大一院提供)

进行全面细致诊后关护

“智能关护系统,既能帮我们查到本科室患者的历史生理数据,还能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孙燕是兰大一院胸外科的一名主管护师,在科室引入这块“小手表”前,每隔一半个小时,她便要奔走于各个病房,为患者量血压、测体温,“嘘寒问暖”连轴转。

兰大一院胸外科研发、升级改进智能关护系统,用了两年之后,近期在国内率先将其全面启用于临床。

该系统由患者智能穿戴终端、中央控制系统和医护智能预警终端组成。智能穿戴终端呈“手表”状,由患者戴于手腕,全天可实时采集佩戴者7项生理数据,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活动量、睡眠质量等。

“在5G物联网环境下,各项数据通过中控系统智能分析后,会传输至医护智能预警终端,我们便能对患者的实时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测。”孙燕坐在护理站电脑屏幕前,细细翻看着刚收集到的一排排数字,而折线统计图又清晰反映出各组数据变化趋势。

她说,这块“手表”,帮助护士们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节约下大量精力和时间与患者沟通互动,知其所想、所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关护。

兰大一院护士长马晓丽表示,“小手表”有大能量,现今病患和医护人员关系愈加紧密。护士们不仅更了解病患生理情况,还能在互动聊天中,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再为病患术后恢复“对症下药”,“他们好得快,我们最开心!”

“温馨的人文关怀氛围,是患者身体康复的一剂‘良药’,而人工智能功不可没。”马敏杰补充道,

75岁的赵吉钦老人,在这里住院已有一段时日,当问他是否知晓胳膊上的“手表”用途时,他笑了笑说:“半夜和凌晨我不用被叫醒测体温和血压啦,它可比我还了解我自己!”老人对这个小物件的评价用到了三个词语,“及时、准确、挺好”。

让老人满意,还得让小朋友们开心。护理站旁,蹲了一个圆乎乎的小机器人——小胖,马晓丽拍了拍小胖的脑袋,让它唱唱歌、跳跳舞,小胖却面露多种可爱俏皮的表情,移动到充电桩去充电了。

马晓丽谈到,引入这款极具亲和力的智能互动机器人,能引导小患者们在玩乐中放松情绪、配合治疗;又考虑到患者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特配置了智能互动投影,让患者在抬起双臂“切水果”的过程中,加速了上肢功能康复。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于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助力进一步释放医护人员生产力,做到做好以患者为中心,值得肯定,也令人对未来的智慧医疗发展充满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