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十年 | 上海张江 200万青年人才的科创“梦工场”

2021-03-31 12:02:06 作者: 张江十年 |

图说:上海张江,创新圆梦10年路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只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一下心目中的科技印象,会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也许会说,硬核、专业、看不懂、冷板凳、不合群……而来自上海张江的科创人,脱口而出的却完全不同。造梦、财富、激情、网红……也许只有读懂这些画风迥异的科技新密语,才能解读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年发展,是如何从一个偏僻的高科技园区,蜕变成为青年人的科创“梦工场”。

“庄稼地”创业故事

常兆华就是其中的一员。上世纪90年代末创办“微创医疗”的他,面对只有两条主干道的’张江农场“,一点没觉得简陋。因为,他心里只装着一件事,“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会从这里走向世界”。

当时,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几乎“零起步”。对普通人来说,装个心脏起搏器的价格,可以买一部车。因为技术空白,国外高端医疗设备长驱直入,患者不得不承受较国外数倍的治疗价格,才能获得高科技的“救命器械”。作为一个非常了解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求学海外的常兆华被深深刺痛,他想回国创业。

彼时,他和导师已经在纽约北部一个农场创业,他们的公司是美国上百万家中小企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在生物医疗行业中位列前三。经历取舍之间长期犹豫和几年前期准备后,他终于落脚在张江这块“庄稼地”。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微创医疗的产品用于救治患者生命或改善其生活品质。作为一名“老张江”,常兆华眼看着这个“大农场”一步步转变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特别是近十年,上班路上的风景足以让人见证奇迹:全国最多数量的大科学设施来了,复旦、交大、清华、浙江大学等名校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来了、张江人工智能岛、“科学之门”等新地标来了……

但在常兆华心中,张江最吸引人的内核从未改变。“这里融汇了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元素,最强劲的金融资本力量,最高效的服务体系,经过融和、铸造,成就了张江这个国际一流的创新科学城。”

图说:张江“科学之门”效果图

造富“梦工场”

这些,正是科技造梦的关键配方。十年来,张江示范区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张江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政策突破、原始创新、产业培育、创新生态、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域。

目前,张江成为上海创新产业最集中的区域,推动约10万家科技企业、90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集聚发展。截至2020年底,张江示范区有32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1/7。如果以这些企业创造的收入和价值来看,还要远远超过七分之一。在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科技造梦的生动故事,数不清的科技青年,如同常兆华一样,在这里同时实现了科技梦与财富梦。

据统计,张江从业人员约238万人,其中青年人才占80%以上,企业留学归国和外籍人才占3.2%,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高端人才,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领军人才均超千人。为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张江还设立全国首家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助力上海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工作的首选之地。

常兆华至今还常常感怀在这片热土上亲历的“造梦”往事,“在我创业之初,张江也并未因一个海归创业者独特的处事风格和带来的并非世界500强企业而冷落我,更没有因高端医疗产业之冷僻而放弃对微创医疗的扶持。”现如今,微创医疗已是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领头羊之一,自主研发并生产的260多个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覆盖了骨科植入与修复、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电生理医疗、神经介入、糖尿病及内分泌管理、外科手术等医疗行业内的十大主要领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