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给了我们一个理解城市的机会,就是从地名这个角度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来源:传媒内参—指尖传播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我们怎么理解地名所承载的意义?每个地方,既有历史车轮碾过的深深印记,也有新时代改革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深处其中,也面临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怎么理解我们所长大的故乡,我们怎么看待我们正为之奋斗的这座城市?每一座凝聚着我们共同理想的城市,它跟过去的历史是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认识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给了我们一个理解城市的机会,就是从地名这个角度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不同地名文化碰撞
展现锦绣中华魅力风采
中国的地名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也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地名大会的“地方展演”环节更倾向于讲述小城的地名故事,“千亿像素看中国”则展现的是大城市的地名风貌。
如南京、哈尔滨、厦门等大城市的风景全貌借由科技展现出来,大到湖泊园林,小到地标建筑,都能在VR影像中辨认出来,城市的细节被在场选手和更多的观众感知。再如奉节、庐山、天台、五指山等展演地方,通过地方特色的歌舞展演,展现该地的历史文化、美景美食、当代发展等等。
在地名文化的讲述中,既做到了地名文化的艺术观赏性,也保证了地名选题的均衡性。从皇家园林典范的南京、到唐诗宋词浸染的奉节,从音乐之城哈尔滨到革命文化之城五指山,每个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景观,也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地名背后的文化基因帮助我们理解该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所展现的地名文化指向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民俗文化、价值观念等。关注地名背后的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共同的话语,在节目里,去体会昌吉的北庭故城文化,欣赏瑶池美景,了解莆田的妈祖文化渊源,也去聆听哈尔滨的城区发展变化,感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宏伟。如此一来,我们沿着地名的轨迹,纵览山河璀璨,锦绣中华。
不同叙事视角切入
精英与大众话语融合
地名是人赋予的一个地理符号,其意义也是由人类社会构建起来的。大众媒介在讲述地名背后的意义的时候,其实不仅仅在分析符号的能指,还有它的所指。那么,综艺节目如何在编排设置、视听影像上把地名文化做的更深入?
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中,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非遗民俗等都是通过人的口讲述出来的,既有来自各个高校的学者作地名点评和补充,如南京大学的胡阿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北京大学的韩茂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双怀教授等,以专业视角对地名的历史由来、文化意义做出较为深入的阐述,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出题人,如保护藏羚羊、坚守可可西里的松森郎宝、打卡各地美景的旅行达人熊晓晓、研究恐龙的邢立达等等,将个人经历融入到地名故事中,给观众带来更为具象的感受。
可以说,学者们的专业科普、普通人的非凡经历,将地名文化展现地更为生动,在生活的烟火气息中有地名价值的升华,在平凡的讲述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因而,不同人对地名的讲述,也是节目里精英与大众话语的融合。
从山水美景到建筑风物,从非遗技艺到民俗美德,地名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济公创造的卷筒饼仍然是天台人的美食,诗词吟诵已然成为奉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黎锦纺织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等,我们能在地名文化的“大叙事”的背景里,感受到节目对地名文化背后的日常生活叙事的挖掘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