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披露我军野战食品发展史:曾有美军人员被“深深折服”

2021-04-01 14:05:16 作者: 军报披露我军
军报披露我军野战食品发展史:曾有美军人员被“深深折服”

上图:火箭军某旅官兵组织野战食品实吃实训训练。王 杰摄

右图:新疆军区某合成团官兵在任务期间食用野战糖水梨罐头。王祖飞摄

吃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给养保障研究室主任郝利民,把一堆野战食品“咣当”一下子在桌面上摊开时,大大超出了记者的想象。

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新一代野战食品,令记者感慨良多。

30多年前,记者曾在猫耳洞里啃过压缩饼干。那时的压缩饼干非常坚硬,吃压缩饼干不叫吃,叫啃,而且口感不好,难以下咽。

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袋新一代单兵战斗口粮,取一块放入口中咀嚼几下——很香,口感与普通饼干无异。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就是“味多美”。

郝主任是军用食品领域专家,也是新一代野战食品研制的领军人物。我们的话题,不约而同地从央视刚播完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开始。

举着300多克重只有巴掌大小的一份单兵战斗口粮,郝主任说:“如果当年我们志愿军能吃上这样的军用口粮,我们取得胜利的代价怕要小很多。”

我军的制式野战食品正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应运而生的。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部队常常是夜行昼伏,为了隐蔽防空,难以生火做饭。

为了保障前方志愿军官兵不饿着肚子打仗,东北军区后勤部试着将小麦、大豆、玉米或高粱经磨碎炒熟之后,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再混合在一起,便制成了我军第一款军用方便食品——炒面。

炒面送到前线后,大受部队官兵欢迎,志愿军总部也大加赞赏,指示后勤部队“要大量前送”。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头8个月时间里,光炒面就前运了3万多吨,满足了志愿军的急需,为赢得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因炒面不易携带,志愿军后勤部门后来就将炒面压制成块,可以说这是我军压缩干粮的雏形。其实,在抗美援朝中也诞生了另外一款军用食品——脱水面条。原总后方勤务部军需部在1951年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集中攻关,将传统面条制成了“方便面”,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代表着我国“第一代快餐”的方便面运达朝鲜前线时,受到志愿军将士普遍欢迎,大大提升了官兵士气。后来,有美军人员意外地见到这款方便面后,吃惊不已,被这道“东方的美食”深深折服。

我军早期的制式军用食品从战争中来,又全力服务于战争,品种主要是压缩食品,其特点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无需加工,方便食用,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填饱官兵的肚子。至于食品的口感、营养、品种等要求,因条件所限还考虑较少。

军报披露我军野战食品发展史:曾有美军人员被“深深折服”

吃好,折射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我军早期的制式军用食品(后称野战食品)受到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是以压缩干粮和罐头食品为主,品种单一,主副食不配套,还仅仅停留在保障“吃饱”上。野战食品真正发生革命性变化和进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对于我军野战食品的发展和进步,有着30多年军用食品研究经历的高级工程师余坚勇感同身受:“要想吃好,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可选择的品种丰富多样了。”

对于我军野战食品的发展,余高工如数家珍。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军就研制生产出了以“三主”“三副”为基本内容的第一代野战食品。在此基础上,经过军用食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军初步形成了新一代野战食品构成体系,基本实现了野战食品系列化、热食化、餐谱化、营养化、功能化,使我军野战食品从温饱型、营养型向功能型跨越,步入了世界野战食品的先进行列。

什么叫吃好?余高工介绍,往小处说,野战食品里除了能吃到常见的米饭、面条之外,还可以吃到鱼香肉丝、五香鲅鱼、梅菜扣肉、麻辣里脊、咖喱鸡丁等10余种菜肴。往大处说,如果在高原、高寒、高热地区巡逻执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供给高原型、寒区型、热区型等不同类别的单兵战斗口粮和单兵自热食品,满足不同作战环境对饮食的不同需求。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