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盯人,手把手,南京万名桶边“守门员”教市民分垃圾

2021-04-02 18:40:04 作者: 人盯人,手把

指导员从哪里来

第三方公司工作人员赵乃霞负责协调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指导员,现在管理着130余名指导员。记者采访的短短一个小时内,就看到赵乃霞接到两个想担任指导员的居民电话,“暂时没有空缺,等新建垃圾亭房时我再跟你联系。”赵乃霞直截了当回应对方。

“一般会就近找退休同志担任指导员,经过培训后上岗,公司会为他们购买一份商业保险,还有平均15元/小时的工资。”赵乃霞说,附近老小区多,退休人员多。以金尧山庄为例,共508户,60岁以上居民134名,占小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打份零工,既挣了钱,又有时间接孙子、做家务,很多老人都愿意当指导员。

找指导员,在建邺区双闸街道物业科科长刘金超这里就比较难办,附近公司多,住户以年轻人为主;中高档小区多,住户条件比较好,兼职没太大吸引力。双闸街道大约需要140名指导员,人员缺口最大的时候,有八九十个岗位处于“在招聘中”。因此这里的指导员还是以小区原有保洁员为主,他们多是外来打工人员,愿意“苦钱”,多挣一份工资。

71岁的指导员阮竞平,退休前在工厂工作,按她的话说,“虽没多大文化,但一辈子也没干过大量接触垃圾的活。”让阮竞平心动的是15元/小时的工资。她认为年过七旬,能拿到这个工资很满意。她坦言,一开始工作,生活垃圾从各家各户扔过来,即便戴着手套,用手把垃圾捡来挑去,每天戴两层口罩,臭味还是难以忍受,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克服障碍。后来,来自社区的温暖留住了她的心。今年妇女节,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她收到社区送的人生第一朵玫瑰花,小心翼翼养护在瓶子里,插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舍得扔掉。

除了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外,还有志愿者义务提供垃圾分类指导。记者在栖霞区尧化街道青田雅居见到,沈学英正在向另一名志愿者杨德永学习“如何引导住户分类垃圾”。“他爱动脑筋,总能想出最好的办法处理遇到的问题。”沈学英对杨德永赞不绝口,他们一共有15名退休老人,义务为十余个垃圾分类站点站岗,引导住户分类垃圾。

“其实没有什么妙招,就是不断询问住户需求,例如,晚上无人引导时,垃圾桶盖到底要不要打开?”杨德永综合住户反馈和分类要求,决定打开一两个,第二天早上发现,垃圾不再是简单地堆在桶边,连分类准确率也提高了不少。

“垃圾桶摆放的点离我家太远!谁有时间走这么远扔垃圾啊!”看见记者在,附近健身的老人走过来“吐槽”,满脸不悦。杨德永不争执,淡定解释:“撤桶并点后,每栋楼下不再有垃圾桶,环境是不是确实干净了不少?为了照顾住户原有习惯,撤桶并点也是循序渐进推进的,由每栋楼下一个点,变成每两栋楼下一个点,再到三栋……”听了杨德永的话,“吐槽”老人渐渐不语。

杨德永也遇到过少数不讲理的居民,甚至不乏大吵大闹的,但他说:“在环保的大背景下,我个人受点不理解又算得了什么;每个人把自己生产出来的垃圾分分类,这点麻烦又算得了什么。”杨德永是老党员,他认为党员应该为社会多做益事。“习惯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南京居民分类意识已经在慢慢形成。”杨德永说。

指导员到哪里去

参与《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编写、南京师范大学地方立法与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汤善鹏认为,桶边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对于多次拒不配合分类的居民,指导员有权也应该上报给街道、城管等部门,由城管进行行政处罚。

但这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困难。“街道给我们岗前培训时,也讲解过对于不配合的居民可以举报”,金贵兰说,但都是一个小区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举报了总是“面子上抹不开”,也担心起冲突,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刘金超说,几乎没有指导员上报过拒不配合的居民,而且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前期还是以宣传教育为主。

“尽管财政投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建造垃圾亭房、垃圾转运、末端处理……每一环节都要资金支持,换一个垃圾桶就要大几百元。指导员每人每月两三千元,长此以往,资金投入巨大。”秦淮区城管局副局长刘建军说。“况且,也不放心让年龄过大的退休老人长时间做指导员,冬天寒冷,老人冻病了怎么办?”积极分子、社工等志愿者难以长期“用爱发电”,可持续性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