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新规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重引导变堵为疏

2021-04-05 15:55:44 作者: 多地出台新规

近视率上升、沉迷网络和游戏、无法专心学习……随着手机的日常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引发社会关注。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管?不少老师和家长为此感到头痛。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下发后,困扰家校多年的学生手机管理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不过,这些政策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也招来一片质疑声。

学校应当如何科学有效管理学生手机?老师和家长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手机?《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有关调查。

过度使用影响不良,多地加强手机管理

2020年9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手机是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

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产生诸多问题,如沉迷网游、近视率上升、学业成绩下降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手机到底“禁不禁”,应该如何管理,这些年来也一直讨论不断。

实际上,放眼全球,手机沉迷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则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今年年初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手机等智能设备虽然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地方,但使用时诱惑较多,学生很难抵御,副作用明显。通知为解决中小学生手机管理难题明确了标准。

通知下发一段时间后效果如何?

3月1日,安徽省宿州市下关中学的家长收到了来自学校发出的《关于加强手机管理的规定》,提出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如确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可填写书面申请;如发现违规携带的,将由学校暂时没收管理。

该规定一下发,便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发现学生偷偷拿手机到学校后,还会反映给班主任。下关中学政教处张主任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要求学生禁止带手机入校园、进课堂,但这次取得的效果最好。

据了解,新学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纷纷加强手机管理工作。比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江西明确了中小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职责;陕西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等。从目前各渠道反馈情况来看,在通知下发一段时间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有了明显加强,从现实来看取得了实际效果。

权衡利弊全面评估,灵活施策根治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加强手机管理心存疑虑。

有些平时不在学生身边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能够随身携带手机,这样有事能够及时联系;一些学生也反映,他们上学需要坐地铁或者公交,刷卡或者查验健康码都需要用到手机,不带手机去学校根本不可能;还有些家长担心学校管理不规范,因为之前有公开砸毁手机、丢进水桶销毁等一些手机管理不当的新闻。

面对种种疑虑,通知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而对于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各地学校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