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来:脱贫过上“牛”日子

2021-04-07 15:57:08 作者: 李太来:脱贫

“哞哞哞……”一走进李太来家院子,就听到几声沉闷的牛叫声。牛棚里3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李太来正忙着给它们添加饲料。

李太来今年60岁,是武功县小村镇东崆峒村脱贫户。他家有2口人,老母亲86岁,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白内障等疾病,生活难以自理。李太来没有一技之长,又要照顾母亲,家里的一切开销全靠种粮从1.5亩地里刨。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时,李太来家里人均收入仅有2260元,还要给母亲常年买药,原本不宽裕的日子更加紧张,常常是东拼西凑借钱过日子,生活举步维艰,生计难以维持。

俗话说“人穷志短”,李太来整天闷闷不乐,衣着不整,缺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为此,当地政府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同时,十分注意李太来的心理疏导,采取“集中技能培训”和“结对个别说服”的“扶志+扶智”手段,积极激发其内生动力。经过县“十个一批”帮扶部门、村“四支队伍”及“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与李太来反复交流,他斩钉截铁地说:“有党和政府的帮扶好政策,有这么好的帮扶干部,我发誓要摆脱困境,早日脱贫。”

李太来精神面貌迅速改变,除了精心照顾老母亲,每天干完农活第一件事情把家庭庭院卫生打扫干净,自己的胡子也刮干净了,外出时衣服也换上干净的了。在东崆峒村产业扶贫资金帮扶下,他开始利用产业资金搞大蒜种植,但是效益一直不佳,收入甚微。2018年10月初,李太来告诉帮扶干部和村上“四支队伍”们,他在县上组织的产业技术培训中学了些养殖技术,打算搞肉牛养殖脱贫。

养牛这个“牛事”说起容易干起来难,村上“四支队伍”立即带领李太来前往杨凌肉牛专业养殖场进行参观学习。李太来看到养殖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犍牛,听着一阵阵此起彼伏浑厚的牛叫声,养牛的劲头越来越足。

在技术学习过关后,他用多方筹集的3.6万元购买了4头“西门塔尔”牛,添置了打草机、三摩车等设施。有了自己养牛产业,李太来每天忙前忙后,每天中午把屋前屋后及牛圈清扫得干干净净,下午开上三摩在周边割野草、拉辣椒废杆、收拾地里的庄稼等,晚上用打草机进行饲料的储备,并高价回收村民的小麦麸皮,用辛勤的劳动持续壮大他的养牛产业。乡亲们都说:太来像变了一个人。

每一头牛都被李太来当做“宝贝”一样精心饲养,铡草、垫圈,喂食、喂水,用辛勤的劳作换回了客观的收入,2019年,他卖牛收入近5万元,加上地里大蒜、小麦等的收入,当年家庭收入达6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自搞养殖肉牛以来,李太来人也活络了起来,经常走出门与大伙儿交流,脸上笑容多了,也敢和大家主动开玩笑了。每次在村委会召开贫困户“扶志、扶智”会议上,他都会说:“贫困户不是一件光荣的事,现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好、帮扶力度大,不要光靠政府“输血”,我选择了肉牛养殖,靠自己的勤劳产生新鲜血液。”他还表示现在信心很足,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庄稼能按时收种,利用牛粪壮地,产量还明显增加,今后不断学习肉牛养殖技术,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为了掌握防疫技术,李太来在养牛时经常去周边规模大的养殖场拜师学艺,他自己养的牛从未闹过疫病,还经常被村里其他人请去义诊帮忙,成了村上的“牛”人,影响带动着村里不少群众也干上了“牛”事业:李党会辞掉外地的工作,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养殖肉牛20头;张俭花因缺少劳动力,通过与娘家亲戚合作的方式养殖肉牛6头;李狮子在自家后院自主养了4头大牛、1头小牛;李满生、李宝碧等在武功县锐丰肉牛养殖合作社通过产业托养的方式分别养了3头肉牛……

眼下,他正在盖一个新的大牛舍,打算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牛是我家‘摇钱树’,只要好好干,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太来说,养牛脱贫路子选对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牛”了。(图片及供稿:武功县扶贫开发局 华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