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对面一家玩具店买的手机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于扬实习生郭磊文图
小华(化名)是周口市的一名小学生,平时成绩一般,但最近,他的成绩却“好得离谱”,每天作业发到家校联系群里,居然比班里前几名学生的成绩都好。如此反常的情况,引起小华父亲李先生的注意。经过仔细寻找原因,李先生发现:原来,孩子不知道从哪弄了一部手机,写作业时链接无线网络搜索答案。
再经盘问才知道,孩子是偷拿了家里的钱,在学校对面一家玩具店买的手机。对此,李先生头疼不已:“过问太细,担心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可不管不问吧,孩子又容易出问题。”此外,李先生也质疑,商家怎么能把手机卖给未成年人呢?
成绩突然提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12岁的小华是周口市大庆路某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均是医生。平时,小华成绩一般。但最近,小华的父母发现,孩子的成绩突然提高了。
“有半个多月了,每天写作业发到群里,一道错题都没有,甚至比班里前几名的学生做得都好。”小华的爸爸李先生说,最开始他们没太在意,但长时间成绩“居高不下”,而孩子又没有参加补习班“开小灶”,他们开始警觉起来。
可是,李先生和妻子秦女士无论怎么观察,就是发现不了破绽。“孩子每天放学就在自己房间里写作业,我们担心打扰他,也没进去查看过。”李先生说,直到后来他才发现,“秘密”就藏在孩子的房间里。
清明假期第二天的时候,他无意间在孩子房间内发现了一部正在充电的手机。他试着用孩子的生日解锁,手机瞬间打开。通过一款软件,他找到了孩子搜索答案的记录。成绩突然提高的真相解开了,李先生当场觉得一阵头大。
“相比于抄答案这件事,更严重的是这个手机哪来的,孩子从哪弄的钱?一个未成年人又是怎么买到的手机?”李先生不解。
经过对孩子进行盘问,李先生了解到,孩子是偷拿了家里的钱,通过学校对面的一家玩具店购买的手机。
商家该不该向未成年人出售手机?
对孩子进行严厉批评教育的同时,李先生对售卖手机的玩具店表示谴责。“一个未成年人,花了几百块钱买手机,这玩具店老板也不问问孩子钱从哪来的,就只知道挣钱。”李先生说。
4月6日上午,记者陪同李先生一起,找到学校对面的那家玩具店。老板说,孩子具体花多少钱买的手机他记不清了,至少买了1个多月了,他隐约记得是400元左右,从一个二手手机平台网购的。“孩子拿着我的手机买的,他说是家里人给的钱让买手机的。”玩具店老板说。
玩具店老板承认,对此有一定的责任,但每天买东西的学生太多,他也顾不过来,“不能说每个孩子买东西,我都问问钱从哪来的吧”。店老板认为,自己只是帮孩子买了一部手机,甚至一分钱都没挣,完全属于帮忙性质。
“之前也有附近的初中生、高中生通过我花几千块钱买手机,因为我干这个店时间不短了,和附近很多学生都很面熟,也就帮忙买了,就是帮个忙而已,没有从中挣钱。”玩具店老板解释说。
对此,李先生认为,孩子花几块甚至十几块买东西正常,但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买手机、玩具之类的商品,商家有责任和义务询问一下,甚至拒售。
而记者采访法律界人士获悉,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的大宗消费行为应征得其父母同意或由他的父母实施,否则为无效民事行为。
此外,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从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是不提倡或者说杜绝在校的未成年学生使用手机的,所以商家也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得将手机等大价钱商品单独卖给未成年人。”周口市教育部门一位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