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和孙思邈是什么关系?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徒弟吗?

2020-12-16 16:35:10 作者: 卢照邻和孙思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幼体弱多病,却有幸找到其时的名医孙思邈为其看病,并拜孙思邈为师,演绎了一段由医患而成师徒的传奇。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因病拜名师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卢照邻是一个神童,10岁时就以博学能文名满天下,年岁稍长,就任邓王府典签(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员),被邓王称为“此即寡人相如(司马相如)也。”后拜新都(今四川成都邻近)尉。

  但卢照邻的噩运却接二连三,不久“因染风疾(疑为麻风病)去官”,回到长安,又因《长安古意》一文遭到武三思诬害,饱尝牢房之灾。本来就患病的卢照邻在牢房之中病况愈加严峻。出狱后,奄奄一息的卢照邻躺在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等候死神的来临。

  光德坊官舍是鄱阳公主的邑司,鄱阳公主未出嫁就夭亡了,后来她的邑司就成了政府的招待所。一起住在光德坊官舍里的,还有唐高宗的随从医师孙思邈。文人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的奇特际遇因而发生。

  这一年是咸亨四年(673年),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并序)》和《唐书·孙思邈传》一起记载了这件事。

  椽笔记风貌

  卢照邻对孙思邈十分崇拜,拜其为师,将他比作道教的庄子和神医扁鹊。

  卢照邻和《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用如椽巨笔,描绘了孙思邈的风貌,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而这些正是让卢照邻对孙思邈深深崇拜的原因。

  精于医术孙思邈和卢照邻相遇时,是唐高宗的随从御医。在《新唐书》中,卢照邻向孙思邈问询愈疾之道,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念动身,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浅显易懂地解说疾病发生的原因,最终得出“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金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的观念。《病梨树赋(并序)》也说孙思邈有“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

  才学过人卢照邻以为孙思邈博学多闻,精于数术,“推步甲子,衡量天地”,可谓上知地舆,下知地舆,中通历法之学。《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魏征修“齐、梁、陈、周、隋”五家史时屡次向孙思邈讨教,可见其史学功力深沉。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可谓其才学过人的另一注脚。

  善于摄生《病梨树赋(并序)》记载了孙思邈92岁时的风貌:视听不衰、神形甚茂、聪明博达。卢照邻和孙思邈议论隋代曾经的往事,孙思邈如记忆犹新,喋喋不休,这些都是他精于养生之道的表现。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教学的人事、养性之道,其实也是养生之道。

image.png

  文学功深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在向卢照邻叙述人事之道时,随口引证《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以及《易经》中“见机而作,不俟整天”等典故,可见其熟读古代经典,文学造就深邃。

  洞明世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情面练达即文章”。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教授了处世之道。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隐逸》对孙思邈教授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总结,便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行医养生之道,至今仍被许多智者奉为圭臬。

  勤于修身在《新唐书》中,孙思邈向卢照邻教授的养性之道其实便是修身之道。一言而行之,孙思邈的修身养性之道便是自慎,自慎的精华便是有敬畏之心,具体来说,便是要畏道、畏天、畏物、畏人、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如此则人事毕矣。《新唐书》记载孙思邈“遗令薄葬,不藏冥具,祭去牲牢”,也能够看作其尊贵道德的表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