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山叔:当律师把真实的案件写进小说

2021-04-09 10:42:06 作者: 专访|法山叔

澎湃新闻:我们认知中,律师是戴着“镣铐”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游走,与当事人步步为营,有很多律师代理的当事人有可能在道德上是不占理的,但是律师仍旧要为其辩护,这种张力会不会是小说中推动故事的一个力量?

法山叔:会的。实际上我这本书是把真正的律师生活拿出来说的,是把大家都可以知道的那些东西表达出来。的确会有一定的冲突,不过很多时候我都强调,律师的21条军规里面有一条就是:不要和当事人做朋友,你不一定要完全认同当事人,你要做的就是看他想要实现什么目的,你觉得你能不能帮他实现这个目的,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你就帮他做就ok了。

你需要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当你和他的距离变得过于亲密以后,甚至你和他成为朋友以后,你会做出很多超出你职业之外,你可能会帮他做的事情。比如说男方当事人/女方当事人,他/她说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帮我把财产给转移掉。这些情况如果出现,你作为一个律师,应该告诉对方这样做有风险,我不会帮你做,或者说我不会为了你做超出我的职业范围之外一些感性的事情,但如果你没有了这个界限和边界感的话,就很容易让律师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澎湃新闻:你的小说中的案件均取材自真实案件,也贴合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为什么会考虑把这些案件和热点写进小说? 选取标准是什么?

法山叔:选取标准第一还是这个故事它本身是否足够的精彩,比如最后一个故事,它实际上也是一波三折。不过现在我的创作思路可能有点改变,我发现一个更高级的表达方式——从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出发,但是把人物的内心冲突给尽可能的表现出来。而不是说故事本身的繁复,故事本身的繁复会偏商业化一些,让大家看着感官刺激会更强烈一些,但是真正有更持久影响力的,可能就是人物内心冲突的一个体现。

比如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是我看一个戏剧综艺,它里面讲了实际上只有几句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和一匹马,那匹马有点问题,它永远得不到冠军,骑手也有点问题,他们一辈子都是两个loser,两个无法成功的人却一辈子都一直在做跑赛马这件事情。

这个故事我觉得是很有想象空间的,它一点不繁复,但是你就会想为什么这匹马一直在跑一直不退役,为什么这个人他明明是永远没有得过冠军,但是他却永远都还在跑这个事情。我觉得挖掘人物内心可能是更重要的过程。

澎湃新闻:考虑到你律师的身份,可能你写进小说中的一些案子天生就足够曲折或者足够惊悚,从小说家的角度进行筹谋的空间是不是就相对少一些?

法山叔:案子本身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激烈冲突的双方,刑案也好,民事案件也好,它天然的具有矛盾性,容易成为一个故事。怎么体现一个作者他自己的笔触,我觉得不是刻意的,你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就决定了你会用什么样的笔触,什么样的写法来写,而你要做的就是觉得哪个故事很喜欢,然后你对它是怎么看的,然后通过你的笔把它写下来就可以了。

因此我也经常说《进击的律师》如果要写的话,或许可以一辈子写下去,因为有太多这种很经典的案子,我只需要把其中的内核提取出来,就可以把它形成一个很好的故事,而我要做的只是把我自己的这种专业性,然后加上一点灵感把它给呈现出来。

澎湃新闻:你有具体操作的例子吗,比如怎样从一个真实的案件结构为一个小说中的情节或故事?

法山叔:首先会有很多同类型的真实案子,你遇到一个案子的时候就会想双方将会怎么操作。我在写第二部的时候,我会给每个人物写一个小传,他是什么样子的,他有什么样的过去现在,他有什么样的性格,我发现这个东西还真的是很有效。写第一部的时候我就是想到哪写哪,但第二部的时候我就把人物小传写好,框架写好,再开始写,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他在面临困局的时候,他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把人物的内心深处给挖掘出来就已经足够了,再加上一些法律知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我在里面进行一个阐明。

澎湃新闻:你会担心一些法律上的专业名词可能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吗?

法山叔:有可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就像在《中国新说唱》播出之前你不知道什么是Punchline,什么叫“三押”。这也是这本书的不一样之处,我就是要把我们这行的生活讲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