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表面看,只是个普通的入农宅盗窃案,被盗物品也是普通的黄金首饰和一些现金,总价值不过2万余元。但警方细细品味之后,发现这个窃案现场颇为蹊跷。
矛盾一:看似惯犯,却选择难撬的锁头行窃
被盗房屋的房门,是由铁质门闩和挂锁组成的防盗结构,小偷将挂锁细心的截短了一小截又挂在门上,被害人回家时候毫无察觉,直到将钥匙插入挂锁时候才发现不对。
从小偷这个伪装现场的行为中,你会不会觉得他是个惯犯?但被盗房屋的门闩和锁头,其实属于比较厚实难撬的那种,从一般的办案经验来说,惯犯通常都会选择更细更容易撬的锁,而且在被盗房屋周围,就有很多家更好撬的。
矛盾二:在锁舌中塞入被害人家的纸巾
被盗房屋其实是一整栋农宅中,位于北侧的房间,被单独租了出去,要进入北侧房间必须打开两扇门,第一扇是防盗门,第二扇是装了门闩门锁的木门,在第一扇门的锁舌处,警方发现被塞入了一张纸巾。
经过比对,这张纸巾是被害人家中使用的,这就很令人费解,小偷都进入被盗房间了,他为什么要出来把锁舌堵上?关上门作案才是正常操作吧?
矛盾三:细心处理的挂锁VS完全不处理的翻动现场
在前面也提到了,小偷对第二扇门上的挂锁,进行了细致地处理,好让被害人到家后,没法第一时间发现被盗,但对于中心现场的大量翻动痕迹,小偷没有进行任何处理。
有句老话说“做戏做全套”,这小偷为啥会放着翻动痕迹不管呢?
浦东警方兵分两路,一路调阅被盗地点周围监控,一路则找到了被害人张雪芳,让她回忆身边有没有可疑人员出现过。
张雪芳现年38岁,是独自居住在被盗房屋内的,她仔细一琢磨,还真想出来3名可疑对象,我们暂且将这3人标记为老乡A、老乡B、网友C,这3人跟张雪芳年龄相仿,在工厂里打工为生,案发当天,老乡A曾经给张雪芳打过电话,明确知道张雪芳当天不在家。老乡B则是近期,与张雪芳交往最为密切的人,对张雪芳的作息习惯十分了解,同样具备作案条件。网友C则是在案发当天,徘徊在张雪芳家附近,想让张雪芳跟自己复合,道路监控也拍到了网友C的身影。
警方分别找到了这3人,核实了他们的不在场证明,发现两个老乡在案发时间段都在上班,网友C虽然一直在张雪芳家附近徘徊,但从来没进入过中心现场,至此3人的嫌疑基本都排除了。张雪芳知道排查结果后,一下子慌了手脚,她下班回家,想到曾有个陌生人进入过家中,就感觉很没安全感,在上海没什么亲朋好友的她,只能在微信上向远在他乡的男友诉说恐惧。
被害人的社会关系,暂时查不出什么结果,监控调查倒有了新的进展,在对监控中进出过案发地点的,所有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逐一排查后,警方筛选出了一名黑衣男子,他在案发当天下午3点27分进入了案发地点,直到1小时候才离开,而且离开时候还是贴着墙根走的。
虽然黑衣男子的行迹很可疑,但对于他在案发地点内,逗留了1个小时的行为,警方感到十分费解,如果他是小偷的话,他为啥足足偷了1个小时?
从以往的办案经验来说,入农宅盗窃,半小时就差不多了,黑衣男子到底是不是小偷?警方一时也不好下判断,警方决定对黑衣男子的活动轨迹,展开详细调查,发现他在案发当天是坐公交来到了被盗农宅附近,随后扫了一辆共享单车,一路骑到了被盗农宅,然后走了进去。
1个多小时候,黑衣男子出现在了对面公交站台,往垃圾桶里扔了样东西,等了40分钟公交车,在川沙地区下车,随后进入了一家小宾馆,明确黑衣男子身份后,警方发现他竟然和被害人张雪芳是老乡,而且还住同一个小区,黑衣男子在案发当天早上,坐飞机到了上海,第二天早上坐飞机回了老家,在他离开上海的行李安检图中,发现了类似黄金的东西,而根据调查,他从老家来上海的行李中,是没有类似黄金制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