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容易孤独,因为,未成年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和学校安排的,他们往往既无法选择与自己喜欢、合得来的人呆在一起,也难以选择离开自己讨厌的老师同学,常常只能在无聊的课堂和作业中消磨大部分时光。
而老年人不得不面对亲密社交联系的流失:子女离家独立生活,退休后不再与工作伙伴频繁交流,配偶重病乃至去世……
相比之下,中青年人如果工作不愉快可以换工作,婚恋不愉快可以换对象,邻里环境不满意可以搬家,选择的自由度比老人、孩子要大得多。
青年、中年人可能进入某种特定关系上的孤独,如想恋爱而不得,渴望事业被认可而不能,但不太容易陷入童年或老年那种弥漫性的孤独。
而即使身处相同年龄、社会地位,也有的人容易孤独,有的人不容易孤独,这和社交技能有关。
社交技能较好的人,能在社交相处中令对方和自己都感到舒适,更容易获得社交方面的快感奖励。而这些心理上的正反馈会激励他积极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社交活动,远离孤独感。而社交技能较差的人,则容易因社交挫败,陷入逃避和孤独。
不过,与社交机会和社交技能相比,对孤独感影响最大的,是一个人的社交心态:一个人怎样感知和评价自己的社交体验。
一个孤独感强烈的人,容易对周围的社交线索产生不安全感和警惕感。他更容易把社交场看作为一个危机四伏、有威胁性的地方。
对于尚未发生的社交互动,他会抱有较为负面的预期,觉得将会有不愉快的体验到来。
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交互动,那些负面的话语、表情、场景会给他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遗憾和悔恨多于快乐。
孤独感强烈的人出于这些负面的记忆和预期,在社交活动中会倾向于表现得冷漠与消极,而这些消极动作会引起其他人的消极回应,从而一次又一次地令自我预期成为现实。
久而久之,一次次的挫折下,孤独感强烈的人会更加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距离。一方面内心的社交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害怕靠近他人。
这种持久的孤独感决不是一件好事。孤独感会带来巨大的情绪,智力和身体代价。
有危害的孤独
在情绪方面,孤独的人更容易焦虑和愤怒,更容易感到压力,会睡不好觉。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在心智方面,年轻人会因持久孤独而面临大脑的执行功能降低,更难以抑制自己的本能反应。老年人会因为长期孤独而智力受损,增加罹患阿兹海默氏病的风险;高孤独感的人罹患阿兹海默氏病的风险比低孤独感的人高两倍。
• 愉快的社交对老年人保持智力很重要
而在身体方面,孤独会让一个人更容易血压升高,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孤独感的测评可以预测未来三至四年的全因死亡率。
因为,孤独感强的人,更容易把社交经历解读为负面的威胁和危险,既渴望社交又逃避社交。这会引起身体对压力的应激,激活体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释放皮质醇等物质。
当孤独感强烈的人早晨醒来,他的唾液中皮质醇浓度更高;而频繁的应激会导致血管等处的炎症反应,产生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 如果早上醒来口中有孤独的味道,感到干渴和金属味,那可能是皮质醇引起的味道。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不那么孤独?
应对孤独,也可以靠增加机会、增加技能和改变心态三种方法。
有时,一些最简单的改变,都能增加社交机会,让人不那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