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冬奥学制冰的年轻人

2021-04-20 07:20:29 作者: 为冬奥学制冰

和冰面上的工作不同,地下机房十分闷热,机器声轰隆,刘傲每天有六七个小时得在这儿时刻关注液位的变化,既要防止液位太高产生溢出,又要在液位降低后及时进行补充。这项工作几乎贯穿制冰工作全程,内容单一但十分关键。在他看来,每个环节都是制冰师需要掌握的部分,“制冰用水很讲究,不能是杂质很多的自来水,而是经过反渗透RO膜过滤的纯净水”。他坚信,明年冬奥会期间,冰丝带的冰面一定会展现出最好的状态,“也希望到时候我能到冰面工作,检验一下学习成果”。

挑战,并非这群以00后为主的中国“制冰新生代”独自面对。从1987年开始从事速度滑冰制冰工作的马克同样面临新的“课题”,据他介绍,“冰丝带”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道速滑馆,“这是一个新的系统,它环保且高效,但是各项参数跟以前采用的氟利昂等制冰系统不一样,我们还要更好地去了解它的规律。”

据国家速滑馆设施副经理国家速滑馆公司规划发展部副经理冯刚介绍,用二氧化碳系统制出来的冰面和冰温很均匀,冰面温差基本能够控制到0.5摄氏度以内,可以让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时,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这样,所有制冰师的目标“打造最快的冰”就可能在“冰丝带”实现。

“我觉得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馆之一,我们会努力找到正确的参数并将之转化为现实,有不同因素要进行控制来做到最好。我们也曾在低海拔地区的场馆打造过速度很快的冰,上届冬奥会也差点儿打破世界纪录,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一下,设定一个标准去实现这个目标呢?”马克认为,现在距离冬奥会赛时还有9个月,后期还会有更多测试机会来帮助团队为北京冬奥会打造出完美的冰面。

“成为好的制冰师必须勤奋工作,因为时间很紧。要懂得物理和化学知识,既要有好奇心,也要有应变能力。”除了留下“最快的冰”,马克还希望能将制冰技术留给更多中国制冰师,包括这批“制冰班”的年轻人,“这次测试活动,我们有4名中国制冰师,我也从卡尔加里带了两名同事。奥运会赛时我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有服务过往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也有中国的制冰师。之前的冬奥会我们都没有留下奥运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但这次‘冰丝带’有完善的奥运遗产计划,所以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续进行这项工作。”

“冰务人才、制冰人才的培养在国内相对是个短板。利用建设顶级场馆的机遇带动职业人才培养,不仅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能为国家留下宝贵的冬奥人才‘遗产’。”武晓南表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外籍制冰师团队和国内资深制冰师的认可,“这些年轻人就像种子,希望能持续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培育出人才,有人制冰,才能让更多人更好地上冰。”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责任编辑:曹竞,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