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教中文是一场美好的遇见

2021-04-20 12:06:43 作者: 我在海外教中

一批批青春洋溢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或是曾经或是正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用一堂堂精彩地中文课践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也开启了一场美好的遇见,遇见师生共同的成长,遇见文化相拥的感动,遇见异乡别样的美好。

遇见共同的成长

在肯尼亚,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杨晓旭,回忆起任教生活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一段“无”到“有”的过程,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方面,学生认真好学,中文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令人欣喜。另一方面,我的教学能力更加扎实,对中文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些让我比以前更加独立、自信,也更懂得珍惜、理解。”

在教学中,晓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文最大限度地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结合,而且发挥非洲学生韵律感强的优势,将课文段落“说唱化”,通过变换节奏让学生获得快乐,加深记忆。为了鼓励学生多学多练,晓旭建立了学习群组,通过语音作业的方式,及时帮助学生复习,也会分享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电影和音乐,与同学们一起学唱《学猫叫》《朋友》,和学生们一起背唐诗《咏鹅》等。每节课前三分钟里,学生用中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朋友、饮食、爱好等,运用中文展示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以此提高学生“说”的自信心和中文表达能力。

在海外实践中,晓旭不断加深对中文的认识,也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中国电影周”、“中文合唱比赛”“Isambo BeachCarnival狂欢节”等文化活动,增进彼此的理解。“难忘师生共同参加的中文合唱比赛,以一曲振奋人心的《保卫黄河》摘得桂冠;难忘驱车八小时前往肯尼亚西部的布西亚郡参加Isambo BeachCarnival狂欢节,用活力四射的舞蹈《咖喱咖喱》和《卡路里》征服现场。”

“那些日子里,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徜徉在中肯两国人民友好的情谊中。”

获得奖学金喜悦的学生

遇见相拥的感动

赴德国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王艺锦说:“在外漂泊的时间里,因为遇到了一群可爱友善好学的德国学生,他们对中文的认真劲儿,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劲儿,让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温暖而充实。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缘分,那么帕德博恩的遇见注定是最美好的缘分。”

因喜欢挑战而学习中文的Dimi是艺锦在德国认识的第一位学生。艺锦清楚地记得Dimi用中文发来的微信,“老师,我知道这是你第一次上课,你特别棒,我非常喜欢你的课。你很认真,万事开头难,老师加油!”看完之后眼睛都湿润了。Dimi自学能力很强,不仅课堂学习认真,也会在课下花功夫提高中文水平,他说自己之所以喜欢中文,是喜欢中文抑扬顿挫的声调,喜欢有趣的字形结构,喜欢有挑战的感觉,学习中文让大脑更加活跃。

因学习中文更爱中国文化的Ernst是一位老爷爷级别的学员,他的名字在德语中是认真的意思,他学习中文很执着,人如其名。上课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疫情爆发之后的线上学习,他总是最早进入网络课堂。Ernst认为中文是一门非常精致的学问,是美、是艺术,能够深入灵魂。通过学习语言,更加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也由此理解中文背后的独特逻辑,这让Ernst很兴奋,每次上课都透露着学习中文的享受。

因接触中国文化开始中文学习的Chirstian是艺锦一对一课的学生。Chirstian学习中文的起因是中国武术,喜欢成龙的武打片,觉得会武术的男人帅气阳刚,于是拜师学武。渐渐地,他不仅仅满足于武术文化,对中国美食、电视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决定开启中文学习,而且非常刻苦学习发音、汉字和语法,逐步掌握学习中文的方法和技巧,很快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2级。

“在这里,学生们有的严谨踏实,有的幽默风趣,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爱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们亦师亦友,如切如磋。他们的包容,让我从教学新手变成从容自如的老师;他们的真诚,让我了解到许多学习中文背后的故事,更加感动于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的魅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