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正青春| 以工匠胆魄牵住井场“牛鼻子”:逆势而上 顺势而为

2021-04-20 14:12:32 作者: 胜利油田正青

“没有办法的时候是真难,可咱琢磨出路子了,这事就不难。石油工人有技术才能真的有力量,有创新精神才能可持续发展。”唐守忠的眼神里盛满了期待,“就是要号召每一位石油工人都用知识武装起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这一刻做起。”

随着油田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唐守忠也开始探索建立采油工种网络培训室,通过导师带徒、传帮带、青工技能拉力赛等方式,把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油田员工;与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华高技能人才楷模代旭升结成师徒,为胜利油田员工编制培训教材,把从代旭升那里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带回生产一线,先后为4600余名员工进行采油技能培训,口传心授地带出数百名技术过硬的生产能手和数十名高级技师。

工匠皆有爱众惠民之心,这几乎是一个定律,唐守忠则说,当好年轻人前进的“铺路石”,让更多员工有技术、会革新,这就是他破解难中之难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的价值所在。

大术无极 以国际视野演绎知行合一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曹绪龙坚信,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强化创新自信,敢于发出“天问”,要有得风气之先的敏锐、开风气之先的志向,挑战尖端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有只争朝夕的劲头、上下求索的执著,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为中国掌握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战略主动提供支撑。

“这话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虽说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敢于坐冷板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化学驱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曹绪龙说,在油田开发管理过程中,冷门与热门专业永远是相对的,从接触化学驱三采工作到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实现行业领跑,油田科技工作者不但要有登高望远的国际化视野,而且要深入研判当下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以油田高效生产为标的,瞄着问题去创新。

“我认为,工匠境界,在炼技,也在修心。”曹绪龙郑重地说。鉴于胜利油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油藏类型都能在这里找到,素有“地质大观园”之称。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制约发展的理论技术瓶颈日益凸显,提高原油采收率迫在眉睫。“中国东部油田多为河流相沉积,非均质严重.胜利油田油藏温度高矿化度高,是典型的化学驱高温高盐油藏.。对于我们搞化学驱的人来说,要想改造油藏,就要先‘知’油藏。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已有的技术方法放在胜利油田不一定适用,像治病一样,既要搞清采收率为什么不高这个病理,又要搞清药剂问什么能高效这个药理,这就是我们要搞懂构效关系,根据不同油藏的实际情况因地‘开方’。”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胜利油田10个主力油田已开始进入高含水期,采收率不足35%,伴随着高潜力的是高难度,亟须探索化学驱三采开发出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面对胜利油田的高温高盐高矿化度油藏,曹绪龙带领课题组经过近万次相态试验设计出的国内首个提高采收率的“三元复合体系配方”,却在实际推广应用时遭遇严重乳化、结垢等难题。“不说别的,光表面活性剂我们就测试筛选了上百种,想要在无碱条件下找到一种仅靠低浓度表面活性剂便能获得超低界面张力的驱油体系,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回想起当时的屡屡碰壁,曹绪龙陷入沉思。既然要因地“开方”,就要从“源头”寻起,成千上万次试验后,曹绪龙和团队突破传统化学驱理论,提出了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认识,形成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技术,依次在孤东油田、孤岛油田等高温高盐油藏推广应用,目前这项技术已占胜利油田化学驱增油量的70%。

曹绪龙在实验室观察聚合物溶液粘弹性(胜利油田提供)

众所周知,很多国家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作为战略储备研究,从而大力支持。曹绪龙笑着说,这多多少少跟老曹一样,一辈子干了一件事:在化学驱三采的道路上攻坚克难。面对聚合物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这一国际性难题,曹绪龙和团队提出非均相复合驱油方法,阐释了非均相驱油机理并发明了新型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实现了颗粒在油藏中运移,该技术在含水98.2%的复杂油藏试验取得成功,采收率达63.6%,开辟了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新途径,预计延长相关油藏10年经济寿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