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正青春| 以工匠胆魄牵住井场“牛鼻子”:逆势而上 顺势而为

2021-04-20 14:12:32 作者: 胜利油田正青

开发了60年,东部老区已完钻了近45000口油水井,“被打成了马蜂窝”,与此同时,胜利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含水高达92%以上,单井日油也只有2.4吨。有人笑称:胜利油田水淹油层,先是“过脚背”“过腰间”,现在几乎淹到了“脖颈”。胜利人不断思考,这样的碎盘子里还能不能再找到油?

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按照目前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可采储量几千万吨,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化学驱三采不仅要做好,还要将技术传承好,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曹绪龙神色郑重,即将从岗位退休的他开始尽力培养建设强有力的化学驱团队。“这是我的心愿。这几年我在四处招引人才,引进一批优秀博士后,培养科研骨干和三采专家,以现有的成果为基础,不断创新突破,将我从老一辈师傅们手里接过的重任和嘱托传承下去,尽力打造出一支国际一流科研团队。”

曹绪龙和他的团队跻身行业第一方阵,他却说这顶“王冠”是由无数油田人伸出他们的工匠之手,一同加冕的。

登上116米高的跨黄河铁塔检修电力线路(胜利油田提供)

知识积累是一场“寂寞长跑”,创新成果的诞生则需要火花碰撞。在马广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工作室,成了马广俊的创新伙伴,他们不仅自己搞些小改小革,还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在一次次探讨中,一个个点子变成了金子,不仅改变了一线艰苦的工作现状,更为员工提供了成长成才的“通道”。如今,这个只有58人的基层队,却拥有5项发明专利、105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了“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项项见效益”。

这几年,线路队在技师马广俊的带领下开展了全员创新创效工作,为了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工作场地,公司对大库房进行改造,专门成立了马广俊创新工作室、操作间和成果展示间。努力打造“把想法变成做法,把点子变成金子”创新文化,每季度组织“金点子收集会”,确立攻关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专人管理、保障措施、责任落实、信息反馈四到位。

胜利油田电力分公司通过“强素赋能精兵行动”“三支人才队伍+创新创效”等活动,推动“马广俊效应”发酵升级,让全员创新在整个公司遍地开花,他们用经验与思考,在一线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真金白银的价值,为胜利油田发展贡献了“一线力量”。(王金金、邹彬彬、陈萍、李新刚)

“做一名工匠我特别自豪。工匠的职业生涯既是磨砺技艺的过程、沉淀技能的过程,也是一段心路历程,无数极限式挑战的积累,造就了我们这些化学驱三采科技工作者,我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行业的认知空间和创造能力,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曹绪龙说。

全员创新 见证一线力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胜利人最深沉的精神禀赋。在渴望发现的路上,胜利人求真求实求突破,敢闯敢试敢争先,走出了创新之路。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号角。

2019年1月17日清晨,清冷的北风呼呼作响,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一碧如洗,人民大会堂在金色的朝阳映照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第五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总结大会胜利召开,“配电线路故障查找定位仪”从全国1041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成果奖,马广俊作为胜利油田10万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

作为渤海湾盐碱地里的一名普通石油行业电力工人,如今站在领奖台上,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回首扎根一线的26年,从一名变电运行工到抄表监察工到送配电线路工,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今天的电力分公司首席技师,从一名普通一线职工到被评为“胜利油田技能大师”“齐鲁首席技师”“山东劳模”,马广俊先后取得5项发明专利,5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胜利油田为民技术创新奖”奖,并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每一步他都走得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