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 | 氤氲书香满心头(人物篇)

2021-04-20 20:40:32 作者: “4·23”

“虽然孩子即将中考,学业任务较重,但她至今对读书热爱不减。” 父亲董史列介绍。

一本三四百页的书,她往往一两天就能看完;看完之后,还能对其中的情节印象深刻。“读书快+记性好”,这是董史列对女儿看书的印象。“她对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四大名著开始产生的。”董史列回忆道,女儿在启蒙时便对四大名著很感兴趣。“先是看四大名著彩色连环画,再后来看有拼音注释的白话文版本,最后直接捧起了原著开始阅读。”

在董史列看来,由于孩子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开始阅读,才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增长见闻、丰富知识,逐渐成为同龄人眼中的“学霸”。“记得在小升初的录取考试中,她在巴中中学云屏、兴文两大校区的报考学生中,总成绩排名第四。我想,这样的成绩,也是对她热爱看书所取得效果的证明和回报。”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为何能够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并且总阅读量1000本?董岳童年时,她已经捧起了书本开始阅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就连电视都没有。我们很少看,孩子几乎不看电视。”董史列说,孩子爱上阅读,跟家长的引导密不可分,女儿只看《中国诗词大会》等少数节目。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在总结女儿“读书快+记性好”的原因时,董史列说:“虽然她自己也不确定其中原因。但我认为,除了孩子有一定记忆天赋以外,更多的是她能够真正静心下来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人物、情节对话。这样既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也能让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地将读书这一爱好坚持下去。”

每天坚持阅读两小时

十余年风雨无阻

人物名片:于召德, 81岁,退休教师,市图书馆2020年“最牛读者”

于召德在图书馆读报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的负责人赵波都会看到一位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准时到报刊阅览室阅读两小时。

“两年多来风雨无阻。后来我才知道,老人叫于召德,今年81岁。听楼下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说,他每天坚持到馆阅读两小时这一习惯已经十多年了。”赵波回忆道。

由于于召德长期坚持到图书馆阅读,在市图书馆2020年度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最牛读者”。4月13日,记者在市图书馆报刊阅览室见到了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在报刊阅览室门外的椅子上,于召德老人扶了扶鼻梁上的眼睛,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读书经历。

早在1963年时,于召德便在双凤小学(现属恩阳区玉山镇)教授数学。在教书时,每逢闲暇时间,他都会捧上一本书来阅读。由于子女都在巴城工作,2008年老人随子女一同来到巴城生活。

“年轻时就爱读书,因此到巴城便选择每天与读书为伴。”于召德说,早上七点半左右从家里出发,如若不下雨便从家中步行3公里到市图书馆阅读。“从我来到巴城生活后,这一习惯便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增长知识。最开始是去市图书馆的老场所,后来新馆建成后便开始来到新馆阅读。”于召德告诉记者。

每天早上来到市图书馆后,于召德便会坐在报刊阅览室里,安静地阅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四川日报》《巴中日报》等刊物。历史、卫生等书籍,也在他的阅读范围之内。“图书馆里的书、报天天都有新内容,我喜欢到这里看书。都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读书看报成为我跟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主要途径之一。”

于召德还向广大读者分享了自己坚持读书的“诀窍”。“读书容易,但坚持下来很难。要想坚持下来,必须做到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老人认为,唯有心无旁骛,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进而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知识的增长往往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期积累,因此千万不能操之过急。通过长期积累,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