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我坚持德育第一论

2021-04-21 17:15:40 作者: 张志勇:德育

作者 |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教育厅原巡查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01

德育,重点在解决学生的这两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而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

从我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德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

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育德过程就不会发生。

德育课程是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应该是一门引领人生走向幸福的科学。

陶行知当年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套用他的这句话,我认为人生只为幸福来。作为芸芸众生,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生的积极体验。当然,它是有价值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说,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文明和野蛮之别、有境界高低之不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和定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就是要引导孩子们不断地去认知、体验和内化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德育最根本的任务。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说,让学生能够享受幸福、体验幸福、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体验,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德育的重大任务。

有研究指出: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没有明显上升。这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阶段有关。

经济学界有一个研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8000美元是两个重要的节点。

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意味这个国家和民族开始摆脱了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大概于2008年到达了这个小康水平。

8000美元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越过这个拐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之间就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了。

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这个拐点。

因此,当我国总体上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对于德育来讲,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成为我国德育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为了金钱、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那么,这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对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培育来讲,会造成一个重大的陷阱。

为什么教育价值观要转型?从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讲,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国民教育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型。此时,德育在未来公民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应该承担更重大任务。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人生奋斗的一面,当然,人生永远需要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来说,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更为重要。

这将是我们德育的重大任务。

02

学校教育中,德育第一

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教育起源来讲,教育最早的任务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其实质就是学习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它也是一个德育问题。从人类教育的起源来讲,教育的本质近乎等同于德育。

所以,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命题: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

回到我国,我们的先哲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给很多人讲过,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伟大的就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

孔子说的很清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眼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做人,只有把孝悌的问题、谨言慎行的问题、诚信的问题、推己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余力去学习知识和文化。

从教育的功能来讲,教育最初是要教给孩子知识、传承人类的文明。

后来,法国人比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他强调,人要变得聪明、要应对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智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商数。接着,人们又开始重视情感的问题。

199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以至于人们认为情商决定了一个社会人的生活成就,有人曾经说情商要占人的成功要素的80%,等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