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社区的“保姆式服务”

2021-04-22 07:24:50 作者: 一个新社区的

和辽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像做保姆,只不过对象是社区两三万名居民。

记者到访的第一天已是傍晚6点多,工作人员大都下班了。一个妈妈来给孩子打印试卷,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忙活了20分钟才帮她弄好,没收一分钱。

这里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新社区“朝阳新城”,和辽是社区负责人,社区居民来自威宁县的41个乡镇、街道。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这里,正在学习适应县城的生活,为这些新市民服务的人们也在适应新的工作。

社区干部说起搬迁小区也羡慕不已:每户分得的面积就是套内面积,采光好,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很完善。社区底商里有小超市、蔬菜店、水果店、火锅店等,底商优先租给搬迁户,根据位置和面积不同,年租金从8000元到两万元不等。

移民社区里的“车间”

和辽在这里工作了近一年,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事。

刚搬来的老人找不到房子很常见,因为整个小区大都是米白色的六层楼,每栋楼看起来都一样。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说不清自己住在哪栋楼、哪个单元,和辽问他们的名字,有的老人只知道自己的小名,有的老人倒是说得出大名,可是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和辽和同事得在系统里挨个儿查同音字。

和辽正说着,服务站来了一名40多岁的大姐,她想问问最近有没有企业招工。这家服务站的台面上摆了一长溜招聘彩页,上面有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的企业。如果不想离家太远,还可以考虑在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工作。

在贵州的各个移民社区,扶贫车间很常见,它专为移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朝阳新城的这家扶贫车间主要制作彝族传统服饰,塑料模特身上穿的衣服做工和用料考究,每套从1000多元到2000多元不等。这些衣服都是社区居民手工缝制出来的。

扶贫车间负责人王超告诉记者,根据缝制的图案大小及复杂程度,每个图案的手工费从两元到五六元不等,熟手一天能赚上百元。

记者翻开一块蓝底白花的布片,白色的波浪图案用银线固定,图案背后的针脚细密均匀。王超说,如果新手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拿回家做活了。

这些波浪或花朵形状的图案,是彝族服装上的重要装饰品。女工一片一片缝好图案后,再由扶贫车间的设计师缝制成衣,这些纯手工制作的衣服通常卖到景区。王超说,节假日时生意比较好,一个月可以卖出十几件,其他时间则比较冷清。今年过完年后,他还没拿到新订单。

刚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的毛银芬,背着一岁多的孩子边烤“小太阳”边干活儿。她的丈夫在广州打工,以前她一直留在家里带两个孩子。如今大孩子在社区幼儿园就读,她做点零活儿赚钱。

王超说,朝阳新城社区平时有40多人做这种手工活,上个月收入最多的一个人得了3800多元。

年轻的小学

“保姆式服务”也延续到教育领域,朝阳新城的新市民不必为孩子上学操心。

小区附近的第八小学专为搬迁社区而建,它招收来自附近3个移民社区的孩子。记者来到第八小学时,恰逢一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时间,走进校门不远就听到敲手鼓的声音。再往前走,又有英文歌声传来,那是一群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

这是一所年轻的小学,一切都是新的:去年9月才迎来第一批学生,有1000多人;教师团队也是新的,他们来自威宁县各个乡镇学校,通过遴选考试后成为这所新学校的教师。

校长宫奎原先在威宁县第一小学担任副校长,去年接手了这个全新的团队。从县里最好的小学到这所全新的学校,宫奎感觉有些落差。

宫奎记得,去年孩子们刚入学时,行为习惯不太好。走廊里的水龙头会被调皮的孩子拧下来,自来水喷得满地都是;金属地漏也会被抠出来丢在一边。孩子们不洗头、不剪指甲也是常见情况。每逢开会,宫奎总得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细节。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他看到了初步成效。拖把间里的白色瓷砖干干净净,一个脚印也没有,门口交叉放了两把拖把作为“护卫”——这是孩子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想出的主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