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市民
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反映
所在小区在解决停车矛盾中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令部分业主感到"很吃亏"
如一些小区实施
包月停车"限量"控制
从而导致后买房或后买车的业主
无法办理包月停车
只能支付昂贵的临时停车收费
在申城绝大多数小区
停车位都是稀缺资源
如何公平分配、减少停车矛盾
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市民们反映的上述做法
能否解决停车矛盾?
又是否合情合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走访了部分小区进行调查
小区限停170辆车
新业主只得高价停车
长宁区青溪路虹林新苑部分业主反映,小区自2018年底起就对停车进行了总量控制,同时对新增车辆停止发放包月停车证,只能作为临时停车管理。
去年5月入住小区的王先生称,家中仅一辆车,由于没有包月证,他每天进出小区只能缴纳20元临时停车费,1个月就得600元,而有包月证的业主则仅需支付130元至150元的停车费。
△图为虹林新苑小区。
他对此很是不满,"都是业主首辆车,凭什么后买入小区的业主就得吃这个亏?"由于无法与物业和业委会就停车费达成一致,今年3月起,王先生只能将车长停小区内,避免开出小区时要结算费用。
△王先生提供的"欠费告知书"显示,1月他要支付停车费560元,远高于包月车主的停车费。
4月15日,记者来到虹林新苑了解相关情况。虹林新苑是1998年建成的商品房小区,小区内均为4层楼多层房,业主326户。
小区原本设计为人车分流,仅地下有90个产权车位,后又在地面划设了160个路边车位,其中85个黄框车位为早期的固定出租车位,75个白框车位为非固定出租。326户业主对应250个车位,这一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中已属较为宽裕。
△图上左侧为地面固定出租车位,右侧白线划设的为地面非固定出租车位。
但管理小区的怡东物业查经理告诉记者,物业2018年11月进驻时,仅地面停车就登记了233辆车,矛盾很突出。小区地面包月停车暂停受理。在业委会的要求下,物业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对小区的停车进行了清理,如核对"三证合一"排查非小区车辆、清理不缴费车辆等等,最终将地面停车数压缩至170辆。
2020年4月,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发布通知,明确地面包月停车170辆的限额。查经理认为,170辆限额接近地面车位的1.1倍,设置限额可以有效避免车辆无序增加带来的停车矛盾。
而王先生则告诉记者,小区自2018年11月起已积攒了数十名排队等待包月名额的车主,其中像他这样首辆车的也有20余人,大多都是这几年买房入住的新业主。
对于小区的包月停车证限额管理,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小区里有13户业主拥有两个地面车位,就连14户租户也拥有包月车位,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新业主享有包月车位、强制缴纳更多停车费公平何在?停车管理规约中的"业主优先""业主首辆车优先"如何体现?
王先生认为,地面车位作为公共资源,即便限制使用,也应有更合理的分配方式。在业主们要求下,今年3月底,怡东物业和业委会将房屋出售等原因让出来的9个包月车位名额释放,但王先生依然没有排上……
治理停车难是为了缓解矛盾
而非激化矛盾
申城开展停车难治理以来,在不少小区,要求社区管理者采取措施解决小区停车难题的呼声很高。但记者留意到,一些小区采取了一些措施后,停车矛盾不减反增,投诉量也明显增加。上述"暂停新增车辆办证"等做法在申城不少小区均存在,也成为被投诉的焦点,与治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评判一个停车管理措施是否合适,要看这一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最大程度解决矛盾以及是否有实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地限制小区部分车辆停放虽然能起到"节流"的作用,但这种回避主要矛盾的做法有失公允,实则收效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