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邮车司机林明云:穿行“海上邮路”的每一天

2021-05-09 20:34:46 作者: 感动海南|邮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5月9日消息(记者 贺立樊)琼州海峡之上,藏着一条看不见的“路”。每隔一天,44岁的林明云都要驾驶那台35吨重的邮政牵引车,踏上这条“海上之路”。

这是国内唯一一条省级跨海机要邮路,连接海南与全国。往来各省市的机要邮件、报刊通讯,记录着地方信息和政策细则,一字一句,事关国家发展的点滴。这是政治通达的必要之路,也是长途邮运驾驶员林明云12年来的必经之路。

邮路是看不见的线,邮件是数不清的点,总得有人牵着线、守着点。自从披上那件绿色的工作服,林明云无数次遭遇风浪,无数次面对险阻。然而,只要车轮还在转动,他的双手就不曾离开方向盘,执着地把“送信”当作此生的使命。

林明云。记者 贺立樊 摄

放下锄头的手

握紧了方向盘

林明云的家在文昌市罗豆农场,直到2000年,家里才通了电话。在那之前,一家人与外界的通讯,全靠镇上的邮递员“老黄”。

风雨无阻,“老黄”背着信件和报纸,每天准时出现在家门口。“只要他一来,大家就知道,远方的家人来信了。”穿着绿色邮递员马甲的“老黄”,总是轻轻说一句:“有你们家的信。”就能让那时的林明云觉得,“老黄”是个“重要人物”,挎在肩上的那只绿色邮包,仿佛连接着小镇百姓与大千世界。

“老黄”的邮包里装着书信和报刊。每次把信交给“老黄”,之后的几天里,林明云都在期待远方家人的回信。

1997年,从罗豆中学毕业之后,林明云学习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司机。他在外地开车,每个月回家一趟,把工资交给家人。那台车对于林明云而言,是一个满足温饱的工具,他实在找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9年之后,林明云辞了工作,回到老家。那里只有山和河,林明云没有别的工作,只能扛起锄头去种田。偶尔碰到“老黄”,他的心里只有向往。

林明云一直记得这句话:“再普通的工作,只要找到了意义,都会变得有价值。”2006年夏天,在家务农的林明云,偶然看见报纸上刊登的邮车司机招聘启事。

放下锄头,通过一系列驾驶技能考核,林明云终于重新摸上方向盘,成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运输局邮件运输中心的一名邮车驾驶员,负责海口到三亚的东线邮件运送任务。

每天凌晨两点,林明云和同事从运输中心出发,先到邮局收邮件,再到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刷厂收报纸。一袋报纸100多斤,两位驾驶员一起搬,忙到凌晨四点,才把100多袋报纸装载完毕,足足好几千斤。

“有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等好几种报纸,遇到重大新闻,上万斤都有。”搬到汗流浃背,连内衣裤都汗湿了,林明云却来不及换衣服,就这么湿漉漉地钻进驾驶室,一路向南。

清晨六点抵达万宁,卸一次货。两个小时之后抵达三亚,稍微休息一会儿。中午从三亚出发,沿着东线高速一路接收邮件,5个多小时后,终于返回海口。

回到宿舍的林明云,沾着枕头就能睡着,梦里都在开车。“很累,第二天醒来时,全身酸疼。”可是看着一袋袋邮件,林明云觉得这一切就是自己想要的,“写在邮件上的一个个名字,都在期待着它,而我是送去这份期待的人。”

林明云。记者 贺立樊 摄

人在邮件在

行走“海上邮路”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写信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邮件却不只是信件,邮车依然载得满满当当,塞满机要邮件、报刊通讯,以及与日俱增的各类包裹。

成为邮车司机3年之后,林明云的邮路从省内换成了省际,所驾驶的邮车,也变成了载重35吨的重型牵引车,车厢足足有13米长。

每隔一天,林明云驾驶重型牵引车,凌晨两点从运输中心出发,满载机要邮件和报刊通讯,排队登上客滚船。身边是大海,林明云和邮车都在客滚船上,看着海浪一波波拍打船舷。

下船之后经过9个多小时的驾驶,最终抵达广州。海南与全国各地的机要邮件和报刊通讯,在这里做一轮交换。重新装载,第二天凌晨两点再次出发,抵达海口时,已近深夜。出发和归来,已是两个日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