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产家庭尴尬现状:我花700万买学区房,孩子大概率不如我

2021-05-10 00:40:02 作者: 当代中产家庭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最近看到过一段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的一段抖音。

他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无论在国内顶尖学府求学,还是在世界名校深造,都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他的说自己 6 岁就背下了新华字典,可以说是神童了,自己老婆也是北大的。

按理来说,父母两个人的智商都挺高,加上丁教授自己就是搞教育方面的,论学识、论基因、论资源,丁教授自己的女儿都错不了。

但是在视频中,丁教授大吐苦水:我现在辅导我女儿,那真是……她比我们小时候,差太远了!

还不忘补一句:可能这个就是天道,你就得接受,不接受你能怎么样?她就那样……

满脸写着「无可奈何」几个大字,任凭北大教授还是学术的大牛,都是对自己的女儿毫无办法。

生活中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父母是学霸,孩子是学渣;母亲从小没被老师挑过毛病,孩子上学天天被老师点名;父亲小时候一点就透,孩子讲几遍都听不懂……

这绝不是说,教育没有用,而是我们父母必须认清一个事实:

青出于蓝是少数,平凡才是常态。

孩子的未来,也很可能不如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出身985名校

能否接受孩子学历平平?

曾看过一位阿里员工的吐槽,攒钱给娃买了套学区房,7 万一平,600 多万只能买老破小。

他跟同事聊天,就感慨杭州的学区房很神奇。

你们看,花了六七百万买的学区房,比较好的结果,孩子能考上浙大(因为更大概率还考不上!)

理想化一点,就算他考上浙大了,他也不一定能选到理想的专业。

不管了,再理想一点。小孩又考上了浙大,又选到了理想的专业。

毕业了,他要找工作了。他比较理想的也可能就是来我们厂。(因为更大概率进不来!假如那会阿里还是这个江湖地位的话。)

所以花 700 万买个学区房,最后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我的小孩跟我在同一个厂……

花了几百万的钱,费了几十年的周折和心血、还要加上大把大把的运气,最好的结果,是孩子跟自己一样。更大的可能是,孩子既考不上浙大也进不了阿里……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也算过一笔账,如果父母是清北毕业,最理想的状态下,孩子也得在全部清北二代里考到前 10%,才能再次进入清北。

另外,中国还有句古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智商、天赋也有类似的规律,按照遗传学的概念,就是「均值回归」。

父母靠着高智商、高能力成为了「人中龙凤」,到孩子身上,很可能会出现弱化,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靠近。

父母就读于 985 名校,只能说明父母在学习上更擅长,但并不是给孩子上了保险。

为人父母的第一课,就是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如果你读过高中

能否接受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一半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假的吧?

但是一查数据才发现,原来很多地方,已经实行了好几年。

早在 2017 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一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在计划中,教育部明确表示,在 2020 年「中普比例」要达到平衡,要实现普高和中职人数比例 5:5。

2019 年,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已经从 47% 下降到 45%。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