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世界上最小的小提琴吗?上海爷叔潜心制作各种微缩艺术品

2021-05-11 08:01:33 作者: 你见过世界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黄跟宝的微缩艺术品,也有一份“海派”的味道。谈及海派艺术,他告诉《新闻晨报》,海派是放眼于世界吸收外来文化的,突破传统的观念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海派现在之所以可以发扬光大,也归功于大家具备了放眼全球的视角,因为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

但黄跟宝也特别强调,必须先学好中华文化。如果没有打好热爱本国文化的基础,那么无论去学什么都是四不像,因为,没有根只不过是漂在水上的浮萍,“我们要拥抱这个时代,拥抱不同的文化,但我们终会回到我们的本土之根。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十分悠久且它就在这里,是客观的。但自信这种东西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一点一点培养,是主观的。二者合二为一才能实现文化自信。”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就想着制作100件微型民乐乐器。”黄跟宝指了指桌子上摆放着的中共一大会址的微缩艺术半成品,笑着告诉记者,由于每件微型乐器的制作周期需要花上三四周的时间,所以他只要有空,都在制作这些小乐器。

截至目前,进度已经完成一大半,品种涵盖了以弦乐为主的民乐二三十种,通过不同用料、不同形式、不同色泽,来体现出民族乐器丰富的种类和款式。

“它们最好的归宿是捐赠给国家”

做微缩艺术本身,并不赚钱。黄跟宝幽默着对记者表示,“如果想要贫穷,就去搞艺术”。文化这个牌子人人都会借用,他觉得中国既然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那就可以通过微缩艺术,把他自己所感受到的展示出来,让后辈通过这种形式来感知前辈的血肉,来感知前辈究竟如何生活,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起历史与未来。正如黄跟宝所说,“趁着我现在还有想法,记录下来便是最大的安慰”。这一份定力,让他坚持到了现在。

谈及现在的年轻人,67岁的黄跟宝也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如今有很多人分不清楚理想与欲望的区别,“理想是你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东西,它不一定会以物质回馈为基础,甚至你会一无所获。但它却是你甘愿全身心付出,哪怕收获很少也不会后悔的事情;欲望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它以物质回馈为基础。”在黄跟宝看来,奔赴理想是一件幸福浪漫又特别勇敢的事情。揆诸现实,又有多少人还能找到对于爱好的一腔热血呢?

谈到对非遗的看法,黄跟宝异常豁达,有些传统的技艺,就像生命一般,有生就有灭,而灭又分为很多种。我们作为后代可以做的,是通过文字、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让非遗在“死掉”之前保存下来,以此来告诉后人,我们有过这样的一个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对后人而言也足够浪漫。

他举了个例子,过去有一些东西,其实没有必要发扬光大,就像过去大家是用手缝纫衣物的,而现在我们有了缝纫机。人类在进步,工作效率也在提高,质量也越变越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去记住。记住就意味着,在心里种上了延续浪漫的种子。”

当我问道,有没有想过把这些微缩作品变现?黄跟宝这样表示,变现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嘛,而他的退休工资已经足够用了。并且,他一直生活在一种无我的境界,即劳体不劳心。

“哪怕是真的卖给某个私人收藏家,他们也只能保管一时,这些作品他们永远不是拥有者,只是保管者。最好的归宿是全部捐赠给国家,让它们可以永远地存留下来。”

[采访手记]

时间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繁华如梦的市中心,循着网上的地址,带着好奇与勇气,我前往黄跟宝家中。

眼前浮现的是传统的老上海弄堂,一排一排的低楼紧挨在一起,像是倒带回了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大院门外有三两个爷叔阿姨坐在一起唠家常,这样的慢生活场景,在如此快节奏的上海不太多见了。

第一次来访,我驻足在大院门外,不知何处是黄跟宝的居所,一位热心的阿姨引我进入黄跟宝的家中。搭在架子上还未干透的衣服,几只麻雀在地上跳来跳去,窗子里写满的都是众生百态。这里没有形色匆忙,哪怕只是坐在院子里沉默,也值得慢慢去玩味。

阿姨引我来到了黄跟宝先生的家门外,红色大门就这样坦然地敞开。阿姨唤了一声,他便热忱地跑了出来,头发是散开的长,像是不拘一格的生活。留下了联系方式,我们约好了采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