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医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团队:与病毒竞速,做苍生健康的守门人

2021-05-11 14:11:14 作者: 复旦上医新发

余宏杰告诉记者,对于社交距离的研究基础可以追溯到4年前。他的一位博士生在2017年便定量测量过上海市人群的日常接触模式,这为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基线。过往的辛勤耕耘,换来“粮仓”中的硕果累累。

余宏杰的经历十分丰富,但兜兜转转,从未离开过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之路。

1994年,从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毕业的余宏杰奔赴东北,加入了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麻疹工作。用他的话说,这基层的7年,是影响了他一生的7年。在这里,他打下了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病毒学、血清学实验室检测和诊断的知识基础,并且在实践中摸索建立对我国基层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认识。2001年到2003年,作为首期十名学员之一,余宏杰参加了由中国疾控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联合创办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培训,这次培训经历进一步提升了余宏杰的专业能力,帮助他建立起对传染病监测、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系统认识。

2003年,非典暴发,病毒狰狞的面目一次次冲击着余宏杰的内心。广东、太原、北京……他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多次“逆行”一线展开现场调查。“SARS病毒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触目惊心,也就是那时候,我坚定了从事新发传染病防控和科研的决心”。

有冲锋前线的英勇,也有后方科研的智慧,余宏杰认为,对于一名疾控人来说,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H5N1、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H7N9……这些当年令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的防控和科研中都有余宏杰参与的身影。“确定了禽流感H7N9潜伏期,显著提高了估计的精确性”“阐明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确定EV-A71疫苗的接种时机、使用优先年龄组和免疫接种的起始月龄提供了基础性科学证据”……

这些成果背后,是一次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深入一线,是无数次实验室里的通宵达旦。常有人用“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来形容他,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句,“这是我的职责与使命”。

余宏杰教授与课题组成员

“魔高一尺,道就要高一丈”

2017年,余宏杰来到复旦大学,潜心科研与教学。

对于科研,余宏杰有着近乎执着的专注,在他看来,做科研本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勤奋勤奋再勤奋。他笑称,在位于东安路的复旦上医工作了三年多,附近徐家汇的商场从来没有逛过,始终保持着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

科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选择并肩作战的学生与团队成员时,余宏杰非常注重价值观层面的考量,“想拿学位容易,但我想要的学生,应该也是我科研路上的同伴,一定要有学术与科研上的追求与决心”。他希望同学们能厚植家国情怀,有责任、有担当,要诚实正直,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强大的内心。

复旦上医在公共卫生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近年来,复旦大学持续发力,于2020年5月27日发布了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6个月后,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领衔的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成立,余宏杰担任副院长。该研究院致力于成为国内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疫情防控科技指导中心,并努力成为世界顶尖的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综合研究机构,余宏杰愈发在这块热土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随着学校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相关医学学科一体化建设,加快全链式学科融合,余宏杰组建了一支“交叉团队”,在他的科研团队里,有学理论物理的,有学环境工程的,有学生物统计学的,还有学地理信息系统的……“这也是公卫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复旦公卫要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进发。”余宏杰表示。

做攻克病毒的利刃,做苍生健康的守门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余宏杰说:“魔高一尺,道就要高一丈”,在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田野上,余宏杰和他的团队正不停地奔跑,与病毒竞速,谋苍生无恙。